Page 473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73

第二十二章睡眠障碍                                                      463

物停药后的失眠反弹 。

             第二节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narcolepsy)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                              ,v吓i
作的无法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的全球患病
率为 0. 02% -0. 18%, 我国患病率约为 0. 033% 。

       【病因】
      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 (hypoeretin , Hert) 神经元特异性丧失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与多基因易

* *患性、环境因素和免疫反应相关 。 大量研究发现人类白 细 胞抗原 (HLA) DQBl 0602 和 DR2/DRB1
*1501 与发作性睡病关系密切, DQBl 0301 与发作性睡病易患性增加有关 。 感染和强烈心理应激可

能促使本病提前发病 。
       [发病机制]
       发作性睡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 REM 相关的睡眠异常,即在觉醒时突然插入 REM, 导致睡眠发

作 。 脑干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中缝背核的 5-轻色胺能神经元在 REM 睡眠和 NREM 睡眠
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分别被称为 REM" 开”和“关“神经元, Hert 的缺失使两者的平衡失调,导致 REM
的 突然插入 。 此外 "REM-开“神经元不仅对 REM 睡眠有启动作用,而且有侧支投射经延髓到脊髓抑
制运动神经元,造成肌肉瘫痪,形成猝倒发作 。

       【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以日间发作性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 通常千 10 -30
岁起病,发病高峰年龄为 8 -12 岁,多数报道称男性患病比例略高千女性 。

     1. 日间过度睡眠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 也称病理性睡眠,是发作性睡病

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白天突然发生不可克制的睡眠发作,可以发生在静息时,也可以在一些运动如上
课驾车、乘坐汽车看电视等情况下发生,甚至在吃饭、走路、洗澡时都可能发生 。 睡眠持续时间从几
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 与正常人疲劳时的睡眠不同,它不能被充分的睡眠所完全缓解 。 随着时间的推
移或年龄的增长,症状可以减轻但不会消失 。

     2. 猝倒发作 (cataplexy attacks) 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具有诊断价值 。 出现千病理性睡眠

之后的数月到数年,表现为在觉醒时躯体随意肌突然失去张力而摔倒,持续几秒钟,偶可达几分钟,无
意识丧失,这与癫痛的失神发作不同 。 大笑是最常见的诱因,生气、愤怒、恐惧及体育活动也可诱发 。

     3. 夜间睡眠障碍 (nocturnal sleep disturbance) 包括夜间睡眠中断、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

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梦魔、异态睡眠及 REM 睡眠期行为障碍等 。 其中最具特征性
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发生于 33% -80% 的患者 。 睡眠幻觉出现千睡眠开始时

或睡眠到觉醒之间的转换过程中 。 幻觉内容包括视、听、触觉的成分,常常有类似于梦境般的稀奇古

怪的内容;睡眠瘫痪发生千刚刚入睡或刚觉醒时数秒钟到数分钟内,表现为肢体不能活动,不能言语,
发作时意识清楚,患者常有濒死感,这种发作可以被轻微刺激所终止 。

       此外, 36% -63% 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可产生自动行为,即患者在看似清醒的状态下出现漫无目的
的单调、重复的动作,需与癫病复杂部分性发作和失神发作相鉴别 。 其他症状可有睡眠时不自主肢体
运动、夜间睡眠不安、记忆力下降等 。 本病可伴性早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REM 睡眠期行
为障碍、焦虑或抑郁、偏头痛等疾病 。

        【分型与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 -1 (Hcrt-1) 的含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 3 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3rd edition, ICSD-3) 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型: 心发作性睡病 l 型,即 Hert

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约占 85%, 以脑脊液中 Hcrt-1 水平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