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1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71

第二十二章 睡眠障碍

                                              概述

       睡 眠 (sleep) 占 人生的 1/3 时间,是维持机体健康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必不可少 的 生理过
程 。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精神疾病、躯体疾病以及在治疗疾病的过
程中所用的药物等 。 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失眠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发作性

睡病、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 、 Kleine-Levin 综
合征、梦游症、睡惊症等。如果睡眠障碍性疾病不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
化,诱发更严重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

       【睡眠的生理】
      人类正常睡眠分两个时相,即非快速眼动相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 和快速眼动相 (rapid
eye movement, REM) 。 睡 眠开始首先进入 NREM,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入 REM, 在整个睡眠周期中
NREM 和 REM 睡眠交替出现,一个 NREM 和一个 REM 组成一个睡眠周期,每夜 4 -6 个周期,其中
NREM 占 75% -80% ,REM 睡眠占 20% -25% 。 多导睡眠图 (polysomnogram, PSG) 是诊断睡眠障碍
的较客观证据,主要记录以下指标:眼动电图 (EOG) 、脑电图 (EEG) 、肌电图 (EMG) 、心电图 (ECG) 、

口鼻气流、胸腹运动、体位、氧饱和度等 。 EEG 可由不同频率的脑波组成:包括慢波 (O - lHz) 、 6(1 -
4Hz) 、 0(4 -7Hz) 、 a(7 - llHz) 、 a(11 -14Hz) 、队 (14 - 20Hz) 、队 (20 - 35Hz) 及 -y(35 -60Hz) 。 此

外,睡眠时可见纺锤波及 K-复合波等 。 根据睡眠深度和脑电图慢波程度, NREM 可分为 4 期,由浅入
深依次为: 1 期(入睡期)、2 期(浅睡期)、 3 期(中度睡眠期)、4 期(深度睡眠期) 。 NREM 的特征是全
身代谢减慢、对外界的反应减少, EEG 出现慢波、纺锤波及 K-复合波, EMG 显示肌肉活动减少,又称为
慢波睡眠 。 REM 的特征是自主神经不稳定,肌张力进一步降低,各种感觉功能明显减退, EEG 表现与
NREM 1 期相似、出现快节律波夹杂有锯齿状波和 0 波, EOG 出现各方向的快速眼动, EMG 中肌肉活
动减少或消失,又称为快波睡眠,此期易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 。

       控制睡眠的解剖结构有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中缝核、孤束核、蓝斑、丘脑网状核、下丘脑及额叶眶
面皮质等 。 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 5-轻色胺、肾上腺素、 -y-氨基丁酸等 。 各种原
因造成这些解剖结构的破坏和递质传递功能障碍均能导致睡眠障碍 。

                                     第一节失眠症

       失眠症 (insomnia) 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
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 。 失眠症的患病率很高,欧美等国家
患病率在 20% - 30% ,2002 年全球 10 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 45.4% 的中国人在过去的 1
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人睡时间超过 30 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 ;;:,:2 次)、早醒、睡眠
质量下降及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千 6 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出现日间困倦疲劳、注意力
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伴有紧张、不安、强迫、情绪低落,多数患者因过度关注自身的睡眠问题产生焦

                                                                                               461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