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8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38

428  第十九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方肌萎缩无力,举臂时肩脾骨内侧远离胸壁,两肩脾骨呈翼状竖起于背部,称为翼状肩脾,在两臂前推

     时最明显 。

     4) 90% 的患儿有肌肉假性肥大,触之坚韧,为首发症状之 一 (图 19-4) 。 以胖肠肌最明显, 三 角

     肌、臀肌、股四头肌、冈下肌和胧 三 头肌等也可发生 。 因萎缩肌纤维周围被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故体

     积增大而肌力减弱 。

                                   5) DMD 患儿的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可达正

                                   常值的 30 - 100 倍;血清肌酐明显下降 。 大多患者

                                   伴心肌损害,如心律不齐,右胸前导联出现高 R 波和

                                   左胸前导联出现深 Q 波;心脏扩大,心瓣膜关闭不

                                   全 。 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 。 约 30% 患儿有不同程度

                                   的智能障碍 。 平滑肌损害可有胃肠功能障碍,如呕

                                   吐、腹痛、腹泻、吸收不良、巨结肠等 。 面肌、眼肌、吞

                                   咽肌、胸锁乳突肌和括约肌不受累 。

                                   6) 随症状加重出现显著跟腿挛缩,双足下垂,

                                   平地步行困难 。 患儿 12 岁左右不能行走,需坐轮

                                   椅,这有助千鉴别 DMD 和 BMD(BMD 12 岁可以行

                                   走) 。 晚期患者的下肢、躯干、上肢、鹘和肩部肌肉均

                                   明显萎缩,腿反射消失,因肌肉挛缩致使膝、肘、鹘关

     图 19-4 DMD 的排肠肌假性肥大           节屈曲不能伸直、脊柱侧弯、双足呈马蹄内翻状 。 最
                                   后因呼吸肌萎缩而出现呼吸变浅,咳嗽无力,肺容量

     明显下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多数患者在 20 -30 岁因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 。

     (2) Becker 型肌营养不良症 (BMD): 发病率为 DMD 患者的 1/10 。 临床表现与 DMD 类似:呈 X

     连锁隐性遗传;首先累及骨盆带肌和下肢近端肌肉,逐渐波及 肩 肿带肌 ,有 胖肠肌假性肥大;血清 CK

     水平明显升高,尿中肌酸增加,肌酐减少;肌电图和肌活检均为肌源性损害;肌肉 MRI 检查示变性肌

     肉呈“虫蚀现象” 。 BMD 与 DMD 的主要区别在千起病年龄稍迟 (5 -15 岁起病)、进展速度缓慢、病情

     较轻、 12 岁以后尚能行走、心脏很少受累( 一旦受累则较严重)、智力正常、存活期接近正常生命年限、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多为整码缺失突变,骨骼肌膜中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减少 。

     2. 面肩眩型肌营养不良症 (FSHD)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多在青少年期起病 。

     (2) 面部和肩脾带肌肉最先受累,患者面部表情少,眼脸闭合无力或露出巩膜,吹口哨、鼓腮困

     难,逐渐延 至肩 脾带(翼状肩脾很明显)、 三 角肌、胧二头肌、肮 三 头肌和胸大肌上半部 。 肩脾带和上

     臂肌肉 萎 缩十分明显,常不对称 。 因口轮匝肌假性肥大嘴唇增 厚 而微翘,称为"肌病面容" 。 可见三

     角肌假性肥大 。

     (3) 病情缓慢进展逐渐累及躯干和骨盆带肌肉,可有胖肠肌假性肥大,视网膜病变和听力障碍

     (神经性耳聋) 。 大约 20% 需坐轮椅,生命年限接近正常 。

     (4) 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血清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 印迹杂交 DNA 分析可测定 4 号染色体长 臂

     末端 3. 3kb/Kpn I 重复片段的多少来确诊 。

     3.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散发病例也较多 。 与显性遗传相比,隐性

     遗传的患者较常见、症状较重、起病较早 。 10 -20 岁起病,首发症状多为骨盆带肌肉萎缩、腰椎前凸、

     鸭步,下肢近端无力出现上楼困难,可有排肠肌假性肥大 。 逐渐发生肩脾带肌肉萎缩,抬臂、梳头困

     难,翼状肩肿 。 面肌一般不受累 。 膝反射比踝反射消失早 。 血清酶明显升高,肌电图肌源性损害,心

往。   电图正常 。 病情缓慢发展,平均起病后 20 年左右丧失劳动能力 。

     4.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40 岁左右起病,首发症状为对称性上脸 下垂和眼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