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4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24

橱

                    第十九章神经-肌肉接头

                                 和肌肉疾病

                                                    概述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是指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重症肌无力和
     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等 。 肌肉疾病是指骨骼肌疾病,主要包括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进行
     性肌营养不良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和线粒体肌病等 。

            【骨骼肌的解剖生理]
            骨骼肌是执行人体运动功能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部位 。 人体骨骼肌重量
     占体重的 30% ~40%, 供血量占心脏总输出量的 12%, 耗氧占全身耗氧量的 18% 。 每块肌肉由许多
     肌束组成,每条肌束由 数百至 数 千条纵向 排 列 的 肌纤维组成 。 肌纤维(肌细胞)为多核细胞,呈圆柱
     状,长 10 ~ 15cm, 直径 7 ~ 100cm, 外被肌膜,内含肌浆 。 细胞核位于肌膜下,呈椭圆形,数目可达数百
     个 。 肌膜是一 层匀质性薄膜,密度较高,除了具有普通细胞膜的功能外,还具有兴奋传递的功能 。 神
     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是通过肌膜的特定部位—终板与神经末梢构成神经-肌肉突触联系而实现的 。
     每间隔 一定距离肌膜向内凹陷形成横管,穿行分布千肌原纤维之间 。 横管与肌原纤维表面包绕的肌
     质网共同构成膜管系统 。 横管将肌膜去极化时的冲动传达到肌纤维的内部,引起肌质网中钙离子的
     释放,导致肌纤维收缩 。 肌浆中含有许多肌原纤维,直径约 lμ.,m, 每个肌原纤维又由许多纵行排列的
     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含肌球蛋白 (myosin), 细肌丝含肌动蛋白 (actin) 。 前者固定 千 肌节的暗带 (A
     带),后者 一 端固定千 Z 线,另一端游离伸向暗带 。 明带 (I 带)为 Z 线两侧仅含细肌丝的部分 。 肌节
     (sarcomere) 为两条 Z 线之间的节段(即两个半节的明带和 1 个暗带),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 数百
     个肌节组成肌原纤维,含有数百个明暗相间的横纹,因此称为横纹肌 。 电镜下,在暗带区断面上可见
     每根粗肌丝周围有 6 根细肌丝包绕,粗细肌丝均呈六角形排列 。 静息 状态时,暗带两侧的细肌丝相距
     较远;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暗带中央 M 线滑动靠近,使肌节缩短 。
           骨骼肌由两型肌纤维构成: I 型为红肌纤维,又称慢缩肌纤维 (slow twitch fibers) , 其氧化酶活性较
     高,糖原水解酶活性较低,脂类含量高,主要通过有氧代谢获取能量,在维持与体位有关的肌肉中比例较
     高,如竖脊肌等躯干肌肉 。 II 型为白肌纤维,又称快缩肌纤维 (fast twitch fibers) , 与 I 型肌纤维相反, 氧
     化酶活性低,糖原水解酶活性高通过糖原无氧代谢获得能量,在与运动直接有关的肌肉中比例高 。
            骨骼肌受运动神经支配 。 运动单位是指 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范围,包括脊髓和脑干运动神
     经细胞的胞体、周围运动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所支配的肌纤维,是运动系统的最小单位 。 不同肌肉
     包含的运动单位数量不同 。 神经-肌肉接头由突触前膜(突入肌纤维的神经末梢)、突触后膜(肌膜的
     终板)和突触间隙构成 。 神经末梢无髓鞘包绕,分成细支,终端呈忤状膨大,通过"胞纳作用"摄取细
     胞外液的胆碱,然后合成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ACh) , 进入突触囊泡 (vesicle) 储存 。 囊泡直径约
     45nm, 每个囊泡内约含 1 万个 ACh 分子 。 突触后膜即肌膜的终板含有许多皱褶,乙酰胆碱受体 (ace-
     tylcholine receptors , AChR) 就分布千这些皱褶的峙上,密度为 104/μ.,矿 。 突触间隙非常狭小,约为
     50nm, 其间充满细胞外液,内含乙酰胆碱酣酶可以降解 ACh 。
            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是电学和化学传递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当电冲动从神经轴突传到神经

414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