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0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20

410  第十八章 自 主神经系统疾病

     发或加剧,温度降低可使疼痛缓解 。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目前研究提示,由千微循环调节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持续收缩,动静脉短路,局部血液灌注量增加,营养通路血管内灌注量不足,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最终出现患处组织高灌注和缺血缺氧并存的现象,引起皮肤红肿、温度升高和剧痛,组织代谢产物使
     血管扩张,灌注增加,进一步加重症状 。

            通常分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和遗传性红斑性肢痛症 。 原发性可在任何年
     龄起病;继发性则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和自身性免疫性疾病,
     也可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糖尿病、 AIDS 等疾病, 此外感染、应用某些药物和簟中毒 也 可引起该
     病;遗传性红斑性肢痛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有家族史,研究证明钠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
     因发生突变或者表达异常与本病有关 。

            [临床表现】
           1. 多见千青年,夏季发病,冬季缓解 。 表现双侧肢端对称出现皮肤阵发性皮温升高,皮肤潮红、
     肿胀和剧烈疼痛 。 疼痛为阵发性烧灼痛,以夜间明显、次数多,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 。 疼痛以
     双足最为常见,少数患者可以仅见于单侧 。 温热、活动、肢端下垂或长时间站立可引起或加剧疼痛发
     作 。 冷水浸足、休息或抬高患肢,疼痛可减轻和缓解 。 因此患者喜欢温度较低的环境,不愿穿袜子或
     戴手套 。 病情进展缓慢 。

           2. 严重患者可因营养障碍 而 出现溃疡或坏疽 。 病变区可有感觉过敏, 一 般 无其他感觉障碍 和 运

     动障碍 。

           3. 发作期体检可见患处皮肤血管扩张,潮红,压之红色可暂时消失,温度升高,轻度肿胀和多汗,

     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搏动略增强 。 反复发作者可见皮肤与指甲变厚 。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依据心成年期发病; @ 出现肢端对称以足为主的阵发性红、肿、热、痛;@无局部感染及

     炎症; @受热、站立和运动后疼痛加剧,冷敷 、 抬高患肢和休息后疼痛减轻;@原发性及遗传性需排除
     可引起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原发病 。

          2. 鉴别诊断 对千每个首发病例,应积极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雷诺病

     等 。 红斑性肢痛症有时是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首发症状,应注意鉴别 。
            (1) 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是由肢端局部缺血所致,寒冷是主要诱因 。 临床表现主要为苍白、

     发组、潮红及局部温度低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 20 -40 岁发病,多在寒冷季节发病,主要表现动脉缺

     血症状 。 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及坏疽期 。 出现间歇性陂行、皮肤苍白、发钳及足背动脉搏
     动减弱或消失、足部干性坏疽、溃疡等表现,疼痛较剧烈 。

            (3) 小腿红斑病:寒冷为发病诱因,红斑以小腿为主,无明显疼痛 。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起病缓慢,可累及任何周围神经, 一般下肢重千上肢,以疼痛或感觉障碍
     为主,夜间明显 。
            【治疗]

          1.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可暂时缓解疼痛 。 急性期后,应避免过热

     和任何引起局部血管扩张的刺激 。

          2. 药物治疗

            (1) 阿司匹林:对继发于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疾病的红斑性肢痛症患者,可口服小剂 量 阿司匹林

     50 - lOOmg/d 。
           (2)~-受体阻滞剂:普荼洛尔 20 -30mg, 口服, 3 次/日 。 可减轻大部分患者疼痛 。
           (3) 5- 胫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部分患者对此类药物极为敏感,如文拉法辛 18. 75 -75mg,2 次/日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