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1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21

第十八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411

或舍曲林 25 -200mg,l 次/日 。
       (4) 前列腺素:可松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改善营养通路内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米索前列醇

400μg 口服, 2 次/日或 PGEI 、 PGI2 静滴,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 。
       (5) 其他: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丙米嗦)、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地尔硫革)、加巴喷

丁氯硝西洋、血管收缩剂、激素、自主神经调节剂、维生素类及利血平与氯丙嗦联合应用等也对红斑
性肢痛症患者有治疗作用 。

       (6) 中药治疗:方剂较多,如加味龙胆泻肝汤等;局部可以应用中草药外敷 。

     3. 物理疗法 用超声波或超短波治疗,也可用短波紫外线照射的方法 。
     4. 封闭疗法 方法有:心选踝上做环状封闭;@祗部硬膜外封闭;@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
     5. 外科治疗个别病例各种治疗 无效的、疼痛 明 显的可选外科手术 治疗 。
     6. 对千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应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第三节面偏侧萎缩症

        面偏侧萎缩症 (facial hemiatrophy)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进行性发展的偏侧组织营养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慢性进行性组织萎缩,如范围扩大可累及躯干和肢体,称为进行性半侧萎缩症 (pro-

gressive hemiatrophy)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 。 有学者认为,患者存在某种特定的控制交感神经的基因缺陷,这种缺陷的基因在一定

年龄阶段表达,引起交感神经受损导致面部组织发生神经营养不良,继而出现局部面部组织萎缩,也
可能与外伤、全身或局部感染及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

       【病理】
       本病首先累及结缔组织,特别是面部皮下脂肪组织最先受累,随后逐渐发展扩大累及皮肤、皮
脂腺和毛发,重者可侵犯到软骨、骨骼、肾脏和大脑半球 。 病变多为单侧,局部组织活检镜下可见
皮肤各层,尤其是乳头层萎缩,结缔组织减少,肌纤维变细,横纹减少,但肌纤维数量不减少且保持
其收缩力 。
        【临床表现]
       1. 起病隐匿,多在儿童、少年期发病, 一 般在 10 -20 岁,但无年龄限制,女性患者较多见 。 病情发
展 的 速度不定,有时在进展数年至 十 余年后趋向缓解,但伴发癫痛者可能持续进展 。
      2. 病初,患侧面部可有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或疼痛 。 萎缩过程可以从一侧面部任何部位开始,以
眶部、颤部较为多见,逐渐扩展到同侧面 部及颈部,与对侧分界清晰,常呈条状并与中线平行 。 患侧皮
肤萎缩、菲薄、光滑,常伴脱发、色素沉着、白斑、毛细血管扩张和皮下组织消失 。 皮肤皱缩、毛发脱落
呈“刀痕样"萎缩是本病特殊表现 。 后期病变可累及舌肌、喉肌、软腮等;严重者除患侧面部萎缩外还
可发生大脑半球萎缩,甚至骨骼和偏身萎缩 。
      3. 部分患者出现 Homer 征,虹膜色素减少,眼球炎症,继发性青光眼等 。
      4. 本病常与硬皮病、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有关或并存,脑组织受累可以有癫病或偏头痛发作 。
        【辅助检查】
       X 线片可发现病变侧骨质变薄、短小 。 CT 和 MRI 可提示病变侧皮下组织、骨骼、脑及其他脏器呈
萎缩性改变 。 B 超也可发现病变侧脏器变小 。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依据 患者典型的单侧面部皮肤、皮下结缔组织和骨骼萎缩特征,而肌力不受影响,可诊

断此病 。

      2. 鉴别诊断在疾病早期需与局限性硬皮病、面肩胧型肌营养不良、面偏侧肥大症等鉴别 。 还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