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7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87

第十六章沓髓疾病        377

       (1) 纵向定位:根据脊髓各节段病变特征确定(见本章第一节) 。 早期节段性症状如神经根痛、感
觉减退区、腿反射改变和肌萎缩、棘突压痛及叩击痛,尤以感觉平面最具有定位意义, MRI 或者脊髓造
影可辅助定位 。

       (2) 横向定位:区分病变位千髓内、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见表 16-1 。

            表 16-1 髓内、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外病变的鉴别

早期症状                   髓内病变            髓外硬膜内病变           硬膜外病变
神经根痛
感觉障碍        多为双侧             ' 自 一侧,很快进展为双侧     多从 一侧开始
痛温觉障碍       少见,部位不明确         早 期常有,剧烈,部位明确      早期可有
脊髓半切综合征     分离性              传导束性,开始为 一 侧       多为双侧传导束性
节段性肌无力和萎缩   自 上向下 发展,头侧重      自下向 上发展,尾侧 重      双 侧自下向上发展
锥体束征        少见               多见                 可有
括约肌功能障碍     早期出现,广泛明显        少见,局限              少见
棘突压痛、叩痛     不明显              早期出现,多自 一侧开始       较早出现,多为双侧
椎管梗阻        早期出现              晚期出现              较晚期出现
脑脊液蛋白增高     无                较常见                常见
脊柱 X 线平片改变  晚期出现,不明显         早期出现,明显            较 早 期出现,明显
脊髓造影充盈缺损    不明显               明显                较明显
            无                可有                 明显
MRI         脊髓梭形膨大           杯口状                锯齿状
            脊髓梭形膨 大          髓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硬膜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3) 定性诊断:髓内和髓外硬膜内病变以肿瘤最常见 。 脊髓蛛网膜炎导致的病损常不对称,症状
时轻时重,感觉障碍多呈根性、节段性或斑块状不规则分布,压颈试验可有梗阻,蛋白含量增高;椎管
造影显示造影剂呈滴状或斑块状分布 。 硬膜外病变多为转移癌、椎间盘(腰段、颈下段)突出 。 转移
癌进展较快,根痛及骨质破坏明显 。急 性压迫多为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前者进展迅速,后
者常伴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

     2. 鉴别诊断

       (1) 急性脊髓炎:急性起病,病前多有感染或预防接种史,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
急性期脑脊液动力学试验一般无梗阻,脑脊液白细胞增多,以单核和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正常
或轻度增高,脊髓 MRI 有助千鉴别 。

       (2) 脊髓空洞症:起病隐匿,病程时间长,早期症状多见千下颈和上胸脊髓节段,亦可扩延至延
髓 。 典型表现为病损节段支配区皮肤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神经根痛少见,皮肤
营养障碍改变明显 。 MRI 可显示脊髓内长条形空洞 。

       (3) 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呈缓慢起病,出现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体征 。 血清中维生素
B12 缺乏、有恶性贫血者可确定诊断 。

       【治疗】
       1. 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是尽快去除病因,可行手术治疗者应及早进行,如切除椎管内占位性
病变推板减压术及硬脊膜囊切开术 。 恶性肿瘤或转移癌可酌情手术、放疗或化疗 。 硬膜外脓肿予以
椎板切除清除脓肿并长期抗感染治疗 。 对千脊髓出血以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如果由
千血管畸形所致的出血,可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部位,考虑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
      2. 急性脊髓压迫更需抓紧时机,在起病 6 小时内减压,如硬脊膜外脓肿应紧急手术并给予足量
抗生素,脊柱结核在行根治术同时给予抗结核治疗 。
      3. 瘫痪肢体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长期卧床者应防治泌尿系感染、压疮、肺炎和肢体
挛缩等并发症 。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