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3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53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343
【病因及发病机制】 岔
本病的致病基因 IT15 (interesting transcript 15) 位于第 4 号染色体 4p16. 3, 基因的表达产物为约含
3144 个氨基酸的多肤,命名为 Huntingtin , 在 IT15 基因 5' 端编码区内的 三核昔酸 (CAG) 重复序列拷贝
数异常增多 。 拷贝数越多,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重 。 在 Huntingtin 内, (CAG)n 重复编码一段长
的多聚谷氨酰胺功能区,故认为本病可能由于一种毒性的功能获得 (gain of function) 所致 。
【病理及生化改变】
1. 病理变化 主要位于纹状体和大脑皮质,黑质、视丘、视 丘 下核、齿状核亦可轻度受累 。
大脑皮质突出的变化为皮质萎缩,特别是第 3 、 5 和 6 层神经节细胞丧失,合并胶质细胞增生 。
尾状核、壳核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 。 投射至外侧苍白球的纹状体传出神经元(含 -y-氨基丁酸与
脑啡肤,参与间接通路)较早受累,是引起舞蹈症的基础;随疾病进展,投射至内侧苍白球的纹状
体传出神经元(含 -y-氨基丁酸与 P 物质,参与直接通路)也遭殃及,是导致肌强直及肌张力 障 碍
的原因 。
2. 生化改变 纹状体传出神经元中 -y-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及其合成酶明显减少,多巴胺浓度正
常或略增加;与 -y-氨基丁酸共存的神经调质脑啡肤、 P 物质亦减少,生长抑素和神经肤 Y 增加 。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千 30 -50 岁, 5% -10% 的患者发病千儿童和青少年, 10% 在老年 。 患者的连续后代中
有发 病 提前倾 向,称之为早 现 现 象 (anticipation) , 父系遗传 (paternal descent) 的 早现现象更明显 。 绝
大 多数有阳性 家族史 。 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无性别差异 。
1. 锥体外系症状 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最常见、最具特征性,通常为全身性,程度轻重不一,典
型表现为手指弹钢琴样动作和面部怪异表情,累及躯干可产生舞蹈样步态,可合并手足徐动及投掷
症 。 随着病情进展,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可逐渐减轻,而肌张力障碍及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等帕
金森综合征渐趋明显 。 @
2. 精神障碍及痴呆 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感、性格、人格改变及行为异常,如抑郁、激惹、幻觉、
妄想暴躁、冲动、反社会行为等 。 患者常表现出注 意力减退、记忆力降低、认知障碍及智能减退,呈进
行性加重 。
3. 其他 快速眼球运动(扫视)常受损 。 可伴癫病发作,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大量消耗能量可使体
重明显下降,睡眠和(或)性功能障碍常见 。 晚期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
【辅助检查】
1. 基因检测 CAG 重复序列拷贝数增加,大 于 40 具有诊断价值 。 该检测方法结合临床有较高的
诊断价值,可通过该方法确诊此病 。
2. 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呈弥漫性异常,无特异性 。 CT 及 MRI 显示大脑皮质和尾状核萎
缩,脑室扩大 。 MRI 飞加权像示壳核信号增强 。 MR 波谱 (MRS) 示大脑皮质及基底核乳酸水平增
高 。 1sF-脱氧葡萄糖 PET 检测显示尾状核、壳核代谢明显降低 。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慢性进行性舞蹈样动作、精神症状和痴呆,结合家族史可诊断本病,基
因检测可确诊,还可发现临床前期患者 。
2.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小舞蹈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老年性舞蹈病、
棘状红细胞增多症、肝豆状核变性、迟发性运动障碍鉴别 。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 对舞蹈症状可选用:心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氛眽唗醇 1 -4mg, 每日 3
次;氯丙嗦 12. 5 -50mg, 每日 3 次;奋乃静 2 -4mg, 每日 3 次;硫必利 100 -200mg, 每日 3 次;以及匹莫
齐特等 。 均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锥体外系副作用;@中枢多巴胺耗竭
剂:丁苯那嗦 25mg, 每日 3 次;@补充中枢 -y-氨基丁酸或拟胆碱药物:一般疗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