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9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49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339
5. 其他大部分患者有皮肤色素沉着,尤以面部及 a
双小腿伸侧明显 。 铜离子在近端肾小管和肾小球沉积,造
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出现肾性糖尿、蛋白尿、氨基酸尿
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 尚有肌无力、肌萎
缩、骨质疏松、骨和软骨变性等 。
[辅助检查]
1. 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 正常人铜蓝蛋白
值为 0. 26 - 0. 36g/L, WD 患者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 血清
铜蓝蛋白降低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但血清铜蓝蛋白值
与病情病程及驱铜治疗效果无关 。 应注意正常儿童血清
铜 蓝 蛋白水平随 年 龄改变有特殊变化,新生儿只有成人的
1/5, 以后迅速升高,在 2 -3 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 。 12 岁
前儿童血清铜蓝蛋白的矫正公式为:矫正后铜蓝蛋白值=
图 14-3 K-F 环 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值 x [ (12- 年龄) xl. 7 ] 。 血清铜氧化酶
可见角膜内 一 圈绿褐色环
活性强弱与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成正比,故测定铜氧化酶活
性可间接反映血清铜蓝蛋白含量,其意义与直接测定血清铜蓝蛋白相同 。 应注意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还可见于肾 病 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某些吸收不良综合 征 、 蛋 白-热益不足
性营养不良等 。
2. 人体微量铜
(1) 血清铜:正常人血清铜为 1_4. 7 - 20. 5μmoVL, 90% WD 的血清铜降低 。 血清铜也与病情、治
疗效果无关 。
(2) 尿铜:大多数患者 24 小时尿铜含量显著增加,未 经 治疗时增高数倍至数十倍,服用排铜
药物后尿铜进 一 步增高,待体内蓄积铜大量排出后,尿铜 量 又渐降低,这些变化可作为临床排铜
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 。 正常人尿铜排泄量少于 50μg/24h, 未经治疗患者多为 200 -400μ,g/
24h, 个别高达 1200μg/24h 。 对 一 些尿铜改变不明显的可疑患者可采用青霉胺负荷试验 。 口服
青霉胺后正常人和未经治疗的患者尿铜均明显增高,但患者比正常人更显著,可作为 一 种辅助
诊断方法 。
(3) 肝铜量:被认为是诊断 WD 的“金标准”之 一。 经体检及生化检查未确诊的病例测定肝铜 量
是必要的 。 绝大多数患者肝铜含量在 250μ,g/g 千重以上(正常 50μ,g/g 干 重) 。
3. 肝肾功能 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如血清总蛋白降低、"{-球
蛋白增高等;以肾功能损害为主者可出现尿素氮、肌酐增高及蛋白尿等 。
4. 影像学检查 CT 显示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 MRI 显示兀低信号、飞高信号(图 14-4) ; 大脑
皮质萎缩 。 约 96% 患者的骨关节 X 线平片可见骨质疏松、骨关节炎或骨软化等,最常见于手部 。
5. 离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 经高浓度铜培养液传代孵育的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其胞质内
铜/蛋白比值远高于杂合子及对照组 。
6. 基因检测 WD 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复杂,故尚不能取代常
规筛查手段 。 利用常规手段不能确诊的病例,或对症状前期患者或基因携带者筛选时,可考虑基因
检测 。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 4 条标准:心肝病史、肝病征或锥体外系表现;@血清铜蓝蛋白显著
降低和(或)肝铜增高;@角膜 K-F 环;@阳性家族史 。 符合心、@、@或心、@、@可确诊 Wilson 病;符
合CD 、@、@为很可能的 Wilson 病;符合@、@、@为很可能症状前 Wilson 病;如具有 4 条中的 2 条则为
可能的 Wilson 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