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1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11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301
[治疗及预后】 泌
疾病早期应给予青霉素治疗,疗程至少 1 周 。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疗程不得少于 1 周 。 "
脑膜炎和有变态反应性脑损害患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予血管扩张剂治疗 。
无并发症的青年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 50 岁以上患者病后常有严重肝病和黄疽,病死率达 50% 。
第七节脑寄生虫病
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nervous system parasitic infection) 是指寄生虫引起的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的
损害,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和周围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 本节重点介绍以脑损害为主
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 (cerebral cysticercosis) 是由猪绛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痪所致 。 50% ~
70% 的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最常见的 CNS 寄生虫感染 。 本病主要发生千东北、华北、西北
和山东一带,目前呈下降趋势 。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是猪绛虫( 有钩 绛虫)的中间 和 终末 宿 主 。 感染途径有两种,最常见 的 是外源性感染,即人体
摄入带有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是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少见原因为内源性 感 染即肛
门-口腔转移而形成的自身感染或者是绛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溢出六钩蚴,
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并发育成褒尾蚴,寄生在脑实质、脊髓、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形成褒肿 。
【病理】
典型的包囊大小为 5 ~ 10mm, 有薄壁包膜或多个襄腔 。 儿童常见由数百个囊尾蚴组成的粟粒样
包襄 。 褒虫寄生在脑部,产生异体蛋白和异物反应,出现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水肿、血管增生和成
纤维细胞增生,随后幼虫被纤维包裹产生脑组织肿胀、坏死和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 。 慢性期产生脑萎
缩、视神经萎缩、襄虫机化和钙化 。 机化和钙化的囊虫可以使慢性炎症继续,成为对周围脑组织机械
和化学刺激的根源 。
[临床表现 l
脑囊虫病自感染到出现症状,数日至 30 年不等,临床表现与褒虫数量、大小及感染部位有关 。 根
据包粪存在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 脑实质型 临床表现与包囊的位置有关 。 皮质的包震引起全身性和部分性病性发作,可突然
或缓慢出现偏瘫、感觉缺失、偏盲和失语;小脑的包 囊 引起共济失调;血管受损后可引发卒中,出现肢
体无力、瘫痪、病理反射阳性 。 极少数患者包囊 的数目很多,并分布千额叶或颇叶等部位可发生精神
症状和智能障碍 。 罕见的情况是,在感染初期发生 急 性弥漫性脑炎,引起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
2. 蛛网膜型 脑膜的包囊破裂或死亡可引起脑膜刺激症状、交通性脑积水和脑膜炎等表现;包
囊在基底池内转化为葡萄状后不断扩大, 引 起阻塞性脑积水;脊髓蛛网膜受累出现蛛网膜炎和蛛网膜
下腔完全阻塞 。
3. 脑室型 在第 三 和第四脑室内的包囊 可阻断循环,导致阻塞性脑积水 。 包 囊 可在脑室腔内移
动,并产生 一 种球状活瓣 (ball-valve) 作用,可突然阻塞第 四脑 室 正中孔,导致颅内压突然急骤增高,引
起眩晕、呕吐、 意识障碍和跌倒,甚至死亡,即布龙征 (Brun sign) 发作,少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前驱症
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
4. 音髓型 非常罕见,可在颈胸段出现硬膜外的损害 。
【辅助检查】
1. 血和脑脊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 。 脑脊液检查可能正常或淋巴细胞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