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9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09

第十二章 中 枢神 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99

glutination assay ,TPHA) , 如实验阳性,则提示可能为神经梅毒 。 特异性螺旋体血清学实验包括螺旋体
固定术实验 (treponema pallidum immobilization, TPI) 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 (fluorescent trepone-
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 , FTA-ABS) , 可作为神经梅毒的确诊实验,但不能用作疗效评价 。 胎传梅毒
产前诊断可采用羊膜穿刺抽取羊水,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 。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神经梅毒的诊断主要根据性混乱、艾滋病的病史或先天性梅毒感染史,神经系统受损

的临 床表现,如脑膜和脑血管损害症状体征,特别是阿-罗瞳孔,脑脊液检查淋 巴 细胞数增多,血清和
脑脊液梅毒试验阳性 。

     2.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其他各种原因的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痴呆、脊髓病和周围神经病等

鉴别,血液密螺旋体抗体效价增高及脑脊液密螺旋体抗体阳性具有重要价值 。
       【治疗]

     1. 病因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早期开始 。心青霉素 G: 为首选药物,安全有效,可预防晚期梅毒的

发生,剂量为 1800 万 -2400 万 U/d, 每次 300 万 -400 万 U, 每 4 小时一次,静脉滴注, IO -14 天为一
疗程;@头抱曲松钠 2g/d 静脉滴注,连用 14 天;@对 13- 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可选多西环素 200mg,
每日 2 次,连用 30 天 。 治疗后须在第 3 、6 、 12 个月及第 2 、3 年进行临床检查和血清、脑脊液梅毒试验,
在第 6 个月脑脊液白细胞数仍增高、血清 VDRL 试验仍呈 4 倍增加者,可静脉注射大剂量青霉素重复
治疗 。

     2. 对症治疗 闪电样疼痛可用卡马西平,内脏危象用阿托品和吩嗟噤类 有 效 。

       【预后】
       大多数神经梅毒经积极治疗和监测,均能得到较好转归 。 但神经梅毒的预后与梅毒的类型有关 。
35% -40% 麻痹性神经梅毒患者不能独立生活,未经治疗可于 3 -4 年死亡;脊髓梅毒预后不定,大多
数患者可停止进展或改善,但部分病例治疗开始后病情仍在进展 。

      二 、 神经莱姆病

       神经莱姆病 (Lyme neuroborreliosis) 是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 。 我国自 1985 年首次报
道,目前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证实 23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存在 Lyme 病自然疫源地 。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伯氏包柔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通过婢咬虫媒传递,感染人和动物,但被感染的婢咬
后不 一 定患病 。 婢叮咬人体后,伯氏包柔螺旋体 侵 入皮肤并在局部孵育 (I 期),多数在局部皮肤播
散,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 (erythema chronic migrans , ECM) ; 数日至数周内 (II 期),螺旋体经淋巴管进
入淋巴结,或经血液播散到各个器官,此时机体产 生 针对伯氏包柔螺旋体鞭毛蛋白的 lgG 和 lgM 抗
体,进而诱导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通过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致血管损伤,引起心肌、视网膜 、
肌肉、骨骼、滑膜、脾、肝、脑膜和大脑病变;约 10% 患者转变为严重的慢性病变 (]I[ 期),且治疗效果
不佳 。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在夏季,病程分 三期 。
        I 期 在婢叮咬后 3 -32 天,除 ECM 外,可有头痛、肌痛、颈强直及罕见的面神经瘫痪, ECM 常在

3 -4 周后消失 。

        II 期 自发生股部、腹股沟或腋窝 ECM 后数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表现为脑膜刺激
征如头痛、颈强,常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双侧面神经麻痹以及畏光、眼球活动疼痛、疲劳、易怒、情绪不
稳定、记忆和睡眠障碍、关节或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和咽痛等;常累及周围神经、多个和单个神经根,出
现剧烈神经根痛或肢体无力,脑脊液淋巴细胞数增多 。 可出现心脏传导障碍、心肌炎、心包炎、心脏扩
大或心功能不全等 。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