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3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13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303

       [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 。心急性型:较少见,常暴发起病,在感染后 4 -6 周出现症状,以
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如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偏瘫、部分性及全身性病性发作等;亦可表
现为急性脊髓炎型,与常见的急性脊髓炎表现相同;@慢性型:一般发生于感染后 3 -6 个月,长者可
达 1 -2 年,主要表现为慢性血吸虫脑病,虫卵所致肉芽肿形成 。 临床表现可为肿瘤型,出现颅内压升
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可为癫病型,出现部分性及全身性
痛性发作也很常见;亦可为脊髓压迫型,肉芽肿形成可引起急性不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症状和
体征 。
       [辅助检查】
       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胞 、淋巴细胞数均增多 。 便检可以直接查到血吸虫
的虫卵 。 如脑内肉芽肿病灶较大或由脊髓损害引起部分性蛛网 膜下 腔 梗 阻,使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
液可有轻至中度淋巴细胞数增多和蛋白质增高 。 免疫学检查可检测出特异性抗原 。 CT 和 MRI 可见
脑和脊髓病灶 。
       【诊断】
       诊断可根据患者来自血吸虫病疫区,并有疫水接触、有胃肠不适史,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癫痛
发作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和尿液中检出血吸虫卵 。 血清学试验和直肠活检亦有助千
诊断 。
       【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咄哇酮,对人类的 三 种血吸虫(日本、埃及和曼氏血吸虫)感染都有效 。 常用 二 日
疗法,每次剂量为 lOmg/kg,1 日 3 次口服 。 急性病例需连服 4 日 。 硝硫氝胺是近年来新合成的抗血

吸虫药,可部分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成人总剂量 20 - 26mg/kg, 分 3 次口服,每日 1 次 。 癫病可

给予抗癫痛药物 。 巨大肉芽肿病灶可行外科手术切除 。 若有蛛网膜下腔阻塞时常需用糖皮质激素和
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 。 本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

三、脑棘球蚴病

       脑棘球蚴病 (cerebral echinococcosis) 又称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绛虫的幼虫(棘球蚴)侵入  ,u对I
颅内,形成包虫囊肿所致疾病 。 本病主要见于畜牧地区,我国西北、内蒙古、西藏、四川西部、陕西、河
北等地均有散发 。 任何年龄都可罹患,农村儿童多见 。

       【发病机制及病理】
       细粒棘球绛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内,人、羊、牛、马和猪等为中间宿主 。 人类误食被犬粪中排
出的虫卵污染的饮水和蔬菜后而被感染 。 虫卵在人的十 二 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后,穿入门静脉,随血至
肝、肺、脑等处,数月后发育成包虫襄肿 。
       脑内包虫囊肿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为单发,也可见于小脑、脑室和颅底
部 。 多数包虫可于数年后死亡,囊壁钙化,少数包虫囊肿继续生长,形成巨大褒肿 。
       【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颇似脑肿瘤,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癫痛发作等,病情缓慢进展,并随着脑内 囊 肿的增大病情逐渐加重 。
       【辅助检查]
       CT 和 MRI 通常可发现单 一 的非增强的、与脑脊液密度相当的类圆形 囊 肿 。 囊 肿未破裂时,嗜酸
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 60% -90% 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 溪 肿的破裂可导致过敏反应,通常不做脑
穿刺活检 。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心有畜牧 区居住史; @ 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