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1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01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91

       【病理 ]                                                                               @OT
       脑底处破裂的结核结节周围结核性渗出物在蛛网膜下腔中扩散,至基底池和外侧裂 。 光镜下渗
出物由纤维蛋白网络中带有不同数量细菌的多形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组成 。 随着疾
病的进展,淋巴细胞和结缔组织占优势 。 渗出物经过的小动脉和中动脉,以及其他一些血管(毛细血
管和静脉)可被感染,形成结核性血管炎,导致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 。 慢性感染时,结核性渗出物可
使基底池、第四脑室流出通路阻塞,引起脑积水。
       [临床表现】
       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缺乏结核接触史,症状往往轻重不一,其自然
病程发展一般表现为:

     1. 结核中毒症状 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
     2. 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 。 颅内压增高在早

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所
致 。 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 1 -2 周 。 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
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 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
状态 。

     3. 脑实质损害 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 4 -8 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

漠、澹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病发作或癫病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
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
瘤的慢性瘫痪 。

     4. 脑神经损害 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

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

      5. 老年人 TBM 的特点 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

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较多 。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高,伴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的患者可出现低钠

和低氯血症 。 约半数患者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胸部 X 线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 。
脑脊液压力增高可达 400mmH20 或以上,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数显

著增多,常为 (50 -500) xl06/L; 蛋白质增高,通常为 1 -2g/L, 糖及氯化物下降,典型脑脊液改变可高
度提示诊断 。 脑脊液抗酸染色仅少数为阳性,脑脊液培养出结核菌可确诊,但需大量脑脊液和数周时

间 。 CT 和 MRI 可显示基底池、皮质脑膜、脑实质多灶的对比增强和脑积水 。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根据结核病病史或接触史,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脑膜刺激征,结合脑脊液淋巴细胞

数增多、蛋白质增高及糖含量减低等特征性改变,脑脊液抗酸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 PCR 检查等
可作出诊断 。

     2. 鉴别诊断 与隐球菌脑膜炎鉴别,两者的临床过程和脑脊液改变极为相似,应尽量寻找结核

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 还需要与脑膜癌病相鉴别,后者系有身体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
转移到脑膜所致,通过全面检查可发现颅外的癌性病灶 。 极少数患者合并脑结核瘤,表现连续数周或
数月逐渐加重的头痛,伴有痛性发作及急性局灶性脑损伤,增强 CT 和 MRI 显示大脑半球等部位的单
发病灶,脑脊液检查通常多为正常,此时需要与脑脓肿及脑肿瘤相鉴别 。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
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抗酸染色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

      1. 抗结核治疗 异烟阱 (isonicotinyl hydrazide, INH) 、利福平 (rifampicin , RFP) 、 P比嗦酰胺 (pyrazi-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