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6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76

266            第十—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AD 可分为家族性 AD 和散发性 AD 。 家族性 AD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千 65 岁前起病,最为常

               见的是位于 21 号染色体的淀粉样前体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 APP) 基因、位于 14 号染色体的

               早老素 1 (presenilin 1 , PS1) 基因及位于 1 号染色体的早老素 2 (presenilin 2 , PS2) 基因突变 。 携带有

               APP 和 PSl 基因突变的人群儿乎 100% 会发展为 AD , 而携带有 PS2 基因突变的人群,发展为 AD 的概

               率约为 95% 。 对于占 90% 以上的散发性 AD, 尽管候选基因众多,目前认为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 基因最为有关 。 APOE迅携带者是散发性 AD 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携带 一 个 APOE迅等位

               基因的人群,其罹患 AD 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的 3.2 倍,而携带有两个 APOE迅等位基因的人群,其罹患

               AD 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的 8 -12 倍 。

               有关 AD 的发病机制,现有多种学说,其中影响较广的有 P-淀粉样蛋白 (p-amyloid, Ap) 瀑布假说

               (the 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 , 认为 Ap 的生成与 清除失衡是导致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起始事件 。

               家族性 AD 的 三种基因突变均可导致 Ap 的过度生成,是该学说的有力佐证 。 而 Down 综合征患者因体

               内多了 一个 APP 基因,在早年就出现 Ap 沉积斑块,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学说 。 另 一 重要的学说为 tau 蛋

               白学说 , 认为过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影响了神经元骨架微管蛋白的稳定性 , 从而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形

               成,进而破坏了神经元及突触的正常功能 。 近年

               来,也有学者提出了神经血管假说,提出脑血管

               功能的 失 常导致神经元细胞功能障碍,并且 Ap

               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 除此之外,

               尚有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障碍 、 氧化应激、炎性机

               制、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假说 。

               AD 发病的危险因素有低教育程度、膳食因

               素 、 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血压、高血

               糖 、 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因素等 。

               【病理】

                      AD 的大体病理表现为脑的体积缩小和重           图 11 -1 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冠状切面
               量减轻,脑沟加深、变宽,脑回萎缩,颖叶特别是      可见双侧海马明显萎缩,海马旁回 变窄 ,侧脑室相应
               海马区萎缩(图 11-1) 。 组织病理学上的典型改  扩大
               变为μ淀粉样物质在神经细胞外沉积形成的神

               经炎性斑和过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在神经细胞内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元缺失和胶质细

               胞增生(图 11-2) 。

岔                                 图 11-2 阿尔茨海默病脑内病理表现

     ”,'。 1 、                 A. 神经炎性斑; B. 神经原纤维缠结(箭头)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