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2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62

252  第十章 脑血管病的介 入 诊疗

     9. 预期生存期 <90 天 。
     10. 妊娠 。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脑出血、脑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过度灌注综合征 、 动脉夹层、再通后二次闭塞等 。

              第五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出血性脑血管病 (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CVD) 是指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
     质出血的脑血管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痰、硬脑膜动静脉痰等 。
     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在发病率上低千缺血性脑血管病,但预后差,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 近年来,针
     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
     在逐渐提高 。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约占

     75% -80%) 。 造成脑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的基

     础上,合并腔内压力增高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 另外,感染、外伤等也

     可以导致动脉瘤的发生 。

     【流行病学】

     颅内动脉瘤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 0. 2% -9%, 多为单发,约 20% -30% 为多发,可发生千任

     何年龄,发病高峰在 40 -60 岁,女性稍多 。 颅内动脉瘤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破裂风险不明、破裂后

     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 。

     【好发部位及分 类 】

     颅内动脉瘤好发千 Willis 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尤其是动脉分叉处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部位 。

     其中, 80% -90% 位于前循环, 10% -20% 位千后循环 。 根据动脉瘤形态,可以分为亟性动脉瘤、梭形

     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 根据载瘤动脉不同可分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

     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等 。 根据动脉瘤大小可分为小型动脉瘤 (<5mm) 、中型动脉瘤 (5 - lOmm) 、大型动

     脉瘤 (11 -25mm) 和巨大动脉瘤 (>25mm) 。

     [临床表现】

     未破裂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的脑组织或脑神经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癫

     痛、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视力视野障碍等 。 动脉瘤破裂前可有先兆症状,如头枕背部疼痛、眩

     晕、眼外肌麻痹、运动感觉障碍等 。 动脉瘤 一 旦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突发待续性剧烈

     头痛、恶心、呕吐、畏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偏瘫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

     【影像学检查】

     主要的检查方法包括 CT 、 MRI 、 CTA 、 MRA 、 DSA 等 。

     【治疗】

     主要包括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 。 应根据不同病

     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介入治疗包括多种方法,其中,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

     塞术是目前首选的介入治疗方式(图 10-19 、图 10-20) 。

     在 DSA 的监视下,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弹簧圈后

     解脱留置,通过弹簧圈的机械闭塞及继发的腔内血栓形                  图 10-19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示意图

     成,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液循环之外,从而达到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