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5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65

第十竞 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                                            255

部分经内科规范化药物治疗不缓解的严重静脉窦血栓患者具有治疗价值,其中主要包括经导管动脉
溶栓术、接触性静脉溶栓术、经导管机械碎栓或取栓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 。 对千复杂的重症
患者,或许要采用多模式冶疗 。

—、静脉窦血栓的介入治疗

     1. 溶栓治疗术 包括经导管接触性静脉溶栓术和经导管动脉溶栓术 。

       (I) 经导管接触性静脉溶栓术:是指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将微导管经颈静脉送入到颅内静脉窦血
栓内,经微导管团注单剂量溶栓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达到溶栓目
的 。 对血栓形成时间较长、 一 次性溶栓效果不佳者,可将微导管置千静脉窦血栓远端,术后持续微量
泵泵入溶栓药物数小时至数天 。 接触性静脉溶栓的优点是可增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溶栓效果;
同时,减少了溶栓药物用量,降低了全身系统性出血的风险 。 由于 CYST 发病率低,起病隐袭,进展缓
慢,症状待续时间不等,目前尚无溶栓与安慰剂或抗凝治疗 RCT 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

       1) 适应证:经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颅内严重出血、病程 <1 周的不伴静脉窦狭窄的重症患者,

可在严密监护下慎重实施静脉窦局部溶栓 。

       2) 用法用量:溶栓的最佳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方式仍在探索中 。 部分临床观察发现,尿激酶或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 可能均有效;与尿激酶相比, rt-PA 可能具有 一 定优势,如生物半
衰期短 (7 - 8 分钟),抗原性小;但有文献报道, rt-PA 增加脑出血风险 。 尿激酶的用法:每天 50 万~
150 万 u, 分 2 -4 次,静脉窦脉冲式喷射,可 3 -7 天; rt-PA 的用法:总剂 量 23 ~300mg, 单次注射后持
续输注;具体用药疗程依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证实静脉窦基本通畅来确定 。

       (2) 经导管动脉溶栓术:是指采用导管介入技术,沿颈动脉顺行将导管送入颅内动脉,后经导管
注射溶栓药的溶栓方式 。 适千脑部深静脉、脑皮质静脉血栓及静脉窦溶栓不能接触到的颅内静脉窦
血栓患者 。 由于动脉溶栓药物需要经过正常的血液循环通路,经过动脉系统、毛细血管系统到达静脉
端的血栓位置,才能发挥溶栓效果,因此,在静脉窦完全闭塞,静脉窦内无有效的循环通路时,溶栓药
不能到达静脉系统,经动脉给药,不能产生有效的溶栓作用 。 因此,对颅内静脉血栓实施动脉溶栓,是
建立在静脉部分开通的基础上,是对静脉途径溶栓的有效补充 。

     2. 经导管机械碎栓或取栓术 经导管机械碎栓或取栓术是指通过神经介入技术,采用微导丝、

微导管、微球襄、可回收支架等辅助材料对静脉窦血栓进行血管内碎解或取出体外,以实现血管再通
的方法 。 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也可以同时配合溶栓技术 。 对抗凝治疗开始后症状持续加重或经溶
栓治疗出现新发症状性出血或入院时有意识障碍或严重颅内出血的急性及亚急性 CYST 患者,在有
神经介入条件的医院,可作为 一 种选择性的治疗 。 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尚需大样本进一 步研究证实 。

     3. 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对慢性静脉窦血栓、经过正规药物治疗 >6 个月,而症状无改善,影

像学检查发现有静脉窦局部狭窄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逆行静脉造影,测量狭窄两端的压
力,当狭窄远近端压力差 >10 ~ 12mmHg 时,可考虑实施狭窄部位静脉窦内球褒扩张及支架成形术 。
但目前研究多为回顾性病例观察,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 一 步评估 。

二、静脉窦狭窄的介入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静脉窦狭窄造成颅内高压是特发性颅内高压综合征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佴 ~i
hypertension , UH) 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 MRV 及静脉窦内逆行造影及测压技术的发展,静脉窦狭窄的
诊断及其在 UH 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大于 90% 的 IIH 患者合并静脉窦狭窄,静脉窦狭窄可以
改变部分 IIH 患者脑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加重脑循环障碍 。 但是,术前需要综合影像检查,

尤其 DSA 循环周期延长可与先天性静脉窦发育异常鉴别 。

      静脉窦球褒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 除了手术入路选择颈静脉人路,其他手术的操作要点与动脉内

球溪扩张及支架置入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关键点是术前必须确认局限性静脉窦狭窄在颅内压增高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