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59

第十章脑 血管病的介 入 诊疗        249

其解剖及病理学特点: 心 椎动脉走行常扭曲且直径相对较小,

两侧椎动脉发育多不对称; @ 与颈动脉斑块相比,椎动脉起始

段处多为质地较硬、光滑的斑块,发生溃疡及斑块内出血概率

较低 。

【流行病学特点】

       占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 25% ~40%, 仅次千颈内动脉颅

外段 。 有国外研究表明, 20% 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合并有椎动脉

起始段狭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导致的 TIA 患者,其 5 年内后循

环卒中发生率可达 30% 。 其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

窄病变基本一 致 。                                           /
       【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判定]
       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 。 狭窄程度计算多采取椎动脉支

架试验 (vertebral artery stenting trial, VAST) 中的方法,狭窄  图 10-14 VAST 椎动脉起始
程度 (%)=(1- 椎动脉最窄处管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椎动                       段狭窄程度计算方式
脉管径) x100% 。 狭窄程度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相同(图 10-
                                                     狭窄程度(%)= (1-a/b)x100%

14) 。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后循环 TIA 或脑梗死,如眩 晕 、呕吐、晕厥、复视、双眼黑朦、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饮水呛

咳、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肢体麻木和(或)无力等 。 也可完全无症状 。

【诊断方法】

主要的检查方法包括颈部血管超声 、 CTA 、 DSA 等 。

【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 首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危险因素

等;手术治疗包括椎动脉内膜切除术等;介入治疗因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目前已成为症状性颅外段椎

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手段 。 椎动脉起始段含有大量 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球褒血管成形术后容易因弹

性回缩而导致再狭窄,故多采用支架置入术 。

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图 10-15) @)

【适应证】

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重度狭窄 (70% -99%) 。

                                 [禁忌证】

                                 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并发症】

                                 与颈动脉支架相比,颅外段椎动脉支架

                                 置入术并发症相对少见,但因为局部解剖差

                                 异及受血管搏动影响,支架术后再狭窄及支

                                 架断裂发生率更高 。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

                                 大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原因导致的锁

                                 骨下动脉管腔变细变窄,同样以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窄最为常见 。

       图 10-15 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       【流行病学特点】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的缺血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