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25

第九蚕脑血管疾病  215

        (2) 血管畸形:约占 SAH 病因的 10%, 其中动静脉畸形 (AVM) 占血管畸形的 80% 。 多见于青年
人, 90% 以上位千幕上,常见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

       (3) 其他:如 moyamoya 病(占儿童 SAH 的 20%) 、颅内肿瘤、垂体卒中、血液系统疾病、颅内静脉
系统血栓和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 此外,约 10% 患者病因不明 。

     2. 发病机制

       (1) 动脉瘤:要性动脉瘤可能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尸检发现约 80% 的患者 Willis 环动
脉壁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随年龄增长由于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涡流冲击等因素影
响,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弱处逐渐向外膨胀突出,形成襄状动脉瘤 。 体积从 2mm ~3cm 不等,平均
7.5mm 。 炎症动脉瘤是由动脉炎或颅内炎症引起的血管壁病变 。

       (2) 脑动静脉畸形:是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千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
显诱因可导致破裂 。

       (3) 其他:如肿瘤或转移癌直接侵蚀血管,引起血管壁病变,最终导致破裂出血 。
       【病理及病理生理】

     1. 病理 动脉瘤主要位千 Willis 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尤其是动脉的分叉处, 80% ~90% 位千脑

底动脉环前部,特别是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连接处(约 40%) 、前交通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分叉处

(约 30%) 、大脑中动脉在外侧裂第 一个主要分支处(约 20%) 。 后循环动脉瘤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尖

端或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的连接处,动脉瘤多为单发,约 20% 为多发,多位于两侧相同动脉(又称
为"镜像动脉瘤") 。 动脉瘤随着年龄的增长,破裂的概率增加,高峰年龄为 35 ~65 岁,动脉瘤的大小
与破裂有关,直径大千 10mm 极易出血;不规则或多埏状,位千穹隆处的动脉瘤易破裂 。 动静脉畸形
由异常血管交通形成,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呈紫红色的血液沉积在脑底
池和脊髓池中,如鞍上池、脑桥小脑脚池 、 环池、小脑延髓池和终池等 。 出血量大时可形成薄层血凝块
覆盖千颅底血管、神经和脑表面,蛛网膜呈无菌性炎症反应及软膜增厚,导致脑组织与血管或神经粘
连 。 脑实质内广泛白质水肿,皮质可见多发斑片状缺血灶 。

      2. 病理生理 SAH 能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痛觉敏感结构引起头痛,颅内容积增加使 ICP 增高可加剧头痛,导
致玻璃体下视网膜出血,甚至发生脑痐 。
       (2) 颅内压达到系统灌注压时脑血流急剧下降,血管瘤破裂伴发的冲击作用可能是约 50% 的患
者发病时出现意识丧失的原因 。
       (3) 颅底或脑室内血液凝固使 CSF 回流受阻, 30% ~70% 的患者早期出现急性阻塞性脑积水,血
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蛛网膜颗粒也可导致 CSF 回流受阻,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和脑室扩张 。
       (4) 蛛网膜下腔血细胞崩解释放各种炎症物质引起化学性脑膜炎, CSF 增多使 ICP 增高 。
       (5) 血液及分解产物直接刺激引起下丘脑功能紊乱,如发热、血糖升高、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
常等 。
       (6) 血液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如 5-HT 、血栓烧 A2(TXA2) 和组胺等可刺激血管和脑膜,引起血管
痉挛,严重者致脑梗死 。
       (7) 动脉瘤出血常限于蛛网膜下腔, 一 般不造成局灶性脑损害,神经系统检查很少发现局灶体
征,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较常见局灶性异常 。
       【临床表现】
      1. 一般症状 SAH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重者可突然昏迷甚至
死亡 。 以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突然(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剧烈运
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 。
       一 般症状主要包括:
       (1) 头痛:动脉瘤性 SAH 的典型表现是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患者常将头痛描述为“ 一 生中经历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