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22
212 第 九章脑血管疾病
核间性眼肌麻痹 。
2) 中脑出血:少见,常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轻症表现为 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眼球
不同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也可表现为 Weber 或 Benedikt 综合征;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
痪,可迅速死亡 。
3) 延髓出血:更为少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改变,继而
死亡 。 轻症患者可表现不典型的 Wallenberg 综合征 。
(4) 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 10% 。 多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所致 。 常有头痛、呕吐,眩晕和共
济失调明显,起病突然,可伴有枕部疼痛 。 出血量较少者,主要表现为小脑受损症状,如患侧共济失
调、眼震和小脑语言等,多无瘫痪;出血量较多者,尤其是小脑躬1 部出血,病情迅速进展,发病时或病后
12-24 小时内出现昏迷及脑干受压征象,双侧瞳孔缩小至针尖样、呼吸不规则等 。 暴发型则常突然
昏迷,在数小时内迅速死亡 。
(5) 脑室出血:约占脑出血的 3% ~5%,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 。 原发性脑室出血多由脉
络丛血管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所致,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 。 常有头痛、呕
吐,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如深昏迷、脑膜刺激征、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
及去脑强直发作、高热、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稳定等症状 。 临床上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
【辅助检查】
1. CT 和 CTA 检查 颅脑 CT 扫描是诊断 ICH 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
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 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
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图 9-5), 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 。 1 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
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埏性变 。 脑室积血多在 2 -3 周内完全吸收,而较大的脑实质内血肿一
般需 6 ~7 周才可彻底消散 。 脑出血后动态 CT 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处理,减少
r,
鲤j_r i
D
图 9-5 CT 显示不同部位高密度出血灶
A. 左侧壳核出血; B. 右丘脑出血; C. 左侧枕叶出血; D. 脑桥出血; E. 左小脑出血; F. 脑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