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206

196 第九章脑血管疾病

仿                              闭塞较少,常合并局部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在合并低灌 注 时出现局部脑缺血
九 户 ”;.1'                      核心区梗死,或在缺血核心区发生梗死的同时出现血管交界区分水岭梗死 。 @低灌注:大动脉粥样硬
                               化导致的严重血管狭窄没有明显改变,但合并低灌注导致血管交界区发生分水岭梗死 。 @载体动脉
                            」  病变堵塞穿支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血栓形成累及载体动脉分支开口,导致穿支动脉闭塞发生脑
                               梗死 。

                                      【病理】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占 80%,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占 20% 。 闭塞好发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
                               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等 。 闭塞血管内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血
                               栓形成或栓子 。 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脑梗死多为白色梗死(即贫血性梗死) 。 如果闭塞的血管
                               再开通,再灌流的血液可经已损害的血管壁大量渗出,使白色梗死转变成红色梗死(即出血性梗死) 。
                                      脑梗死首先表 现为凝固性坏死,然后是坏死组织液化,最后有可能形成囊腔 。 脑细胞死亡有坏死
                               性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两种方式 。 最早的形态学改变发生在细胞死亡 12 ~24 小
                               时后,其典型神经元凝固性坏死的形态学改变为神经元核裂解,细胞质嗜伊红,称红色神经元 。 与凋
                               亡性细胞死亡不同,缺血坏死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质和线粒体肿胀相关联,并在随后出现细胞膜的分
                               解 。 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可以并存,通常坏死性细胞死亡主要发生在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内,而凋亡在
                               发病数周内都可出现 。 脑梗死 1 天后,梗死灶开始出现边界模糊水肿区,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
                               梗死 1 ~2 天后,大量 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被巨噬细胞替代 。 脑梗死 3 -5 天 脑水肿
                               达高峰,大面积梗死时脑组织高度肿胀,可向对侧移位,导致脑茄形成 。 在脑梗死发生的数天内,巨噬
                               细胞数量迅速增加,吞噬大量细胞和组织碎片,并最终返回血液循环 。 7 ~ 14 天脑梗死的坏死组织转

                               变为液化的蜂窝状襄腔 。 3 ~4 周后,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可形成中风囊 。

                                      [病理生理]
                                      局部脑缺血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 (ischemic penumbra) 组成 。 中心坏死区由于脑缺血

                               非常严重,已达到致死性缺血缺氧程度,因而脑细胞很快出现死亡;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功能受损,且随

                               着缺血时间延长和缺血程度加重,将会进 一步发生梗死;但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
                               血供或采用其他有效治疗,则该区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神经细胞有可能存活并恢复功能 。一 般中
                               心坏死区定义为血流量在"膜泵衰竭"的血流阙值以下 [ 即 rCBF<lOml/(100g·min) ] 的缺血区域;而
                               缺血半暗带为"突触传递衰竭"的血流阙值以下 [ 即 rCBF<20ml/(100g? min) ] 的缺血区域 。 缺血半
                               暗带具有动态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和严重程度的加重,中心坏死区越来越大,缺
                               血半暗带越来越小 。 大部分缺血半暗带存活的时间仅有数小时,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必须在发病
                               早期进行 。 如果脑组织已经发生坏死,这部分脑组织的功能必然出现损害,以后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将
                               无济于事,或只能让周围健存的脑组织进行有限的部分功能代偿 。

                                      脑梗死闭塞的血管发生自然再开通十分常见 。 脑组织一旦发生缺血,即使很快恢复供血,还会发
                               生一系列"瀑布式"缺血级联反应,继续造成脑损害 。 目前巳明确一系列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神经生
                               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自由基 (free radical) 和再
                               灌注损伤 (reperfusion injury' 、神经细胞凋亡等,并针对这些机制设计了许多神经保护药物 。 挽救缺血
                               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 一个主要目的;而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和对缺血脑组织实施保护是挽
                               救缺血半暗带的两个基本治疗途径 。

                                     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治疗时间,称为治疗时间窗 (therapeutic time window , TIW) 。 目前
                               研究表明,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条件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一 般不超过 6 小时;机械
                               取栓的治疗时间窗 一 般不超过 8 小时,个别患者可延长至 24 小时 。 如果血运重建的时间超过其
                               TIW, 则不能有效挽救缺血脑组织,甚至可能因再灌注损伤和继发脑出血而加重脑损伤 。

                                      【临床表现】

                                    1. 一般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多见千中老年 。 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 TIA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