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68

58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3. 侧索型 因影响了脊髓丘脑侧束,表现为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

存(分离性感觉障碍) 。

     4. 前连合型 前连合为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集中处,损害时出现受损部位双侧节段性分

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痛、温觉消失而深感觉和触觉存在 。 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
早期 。

     5. 脊髓半离断型 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
1 -2 个节段痛、温觉缺失,亦称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 见千髓外占位性病变、脊

髓外伤等 。

     6. 横贯性音髓损害 即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温、痛、触、深)均缺失或减弱,平面上部可能有

过敏带 。 如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伤的体征,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 常见千脊髓
炎和脊髓肿瘤等 。

     7. 马尾圆锥型 主要为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并伴

剧烈疼痛,见于肿瘤、炎症等 。
      (五)脑干型感觉障碍
       脑干型感觉障碍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 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病变损害脊髓丘脑侧束及 三叉神

经脊束和脊束核,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存在),如
Wallenberg 综合征等;延髓内部病变损害内侧丘系引起对侧的深感觉缺失,而位于延髓外侧的脊髓 丘
脑束未受损,故痛、温觉无障碍,即出现深、浅感觉分离性障碍;而脑桥上部和中脑的内侧丘系、 三叉丘
系和脊髓丘脑束已合并在一起,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但多伴有同侧脑神
经麻痹,见于炎症、脑血管病、肿瘤等 。

      (六)丘脑型感觉障碍
       丘脑为深浅感觉的第 3 级神经元起始部位,损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失或
减退 。 其特点是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并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丘
脑痛) 。 多见千脑血管病 。
      (七)内囊型感觉障碍
       内襄型感觉障碍为偏身型感觉障碍,即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瘫及偏
盲,称三偏综合征 。 见于脑血管病 。
      (八)皮质型感觉障碍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为皮质感觉中枢,受损时有两个特点:心出现病灶对侧的复
合感觉(精细感觉)障碍,如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对各种感觉强度的比较障碍,而
痛、温觉障碍轻;@皮质感觉区范围广,如部分区域损害,可出现对侧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
缺失或减退,称为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 。 如为刺激性病灶,则出现局限性感觉性癫病(发作性感觉异
常) 。

第八节 反                      射

       反射 (reflex) 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它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如触觉、痛觉或突
然牵引肌肉等刺激 。 反应可为肌肉的收缩,肌肉张力的改变,腺体分泌或内脏反应 。 临床上主要研究
肌肉收缩的反射 。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反射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 。 反射弧的组成是:感受器一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一中间神经
元一传出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运动神经元)一周围神经(运动纤维)一效应器官(肌肉、分泌
腺等) 。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