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8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58

448    第二十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洞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和局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等相鉴别 。
              【治疗及预后]
              目前无特殊治疗 。 听神经瘤、视神经瘤等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可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用放疗 。 癫

       病发作者可用抗病药物治疗 。 大部分 NF I 患者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当合并有高血压、脊髓
       损害或肿瘤恶变时,总体的预期寿命将减少 15 年左右 。

       二、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 sclerosis) 又称 Bourneville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皮肤病,以皮

       肤损害、癫病发作和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率为 1/10 万 。 临床上可以见到皮肤、神经系统、

       心脏、肾脏和其他器官的多系统损害 。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但也可见不少散发病例 。 本病主要由编码 hamartin 蛋白的 TSCl 基

       因,编码 tuberin 蛋白的 TSC2 基因突变导致,其中 TSC2 突变更为常见,大约 15% 的患者无基因突变 。

       TSCl 和 TSC2 编码的蛋白质形成复合物,间接抑制细胞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当突变时会破坏这种抑制

       功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错构瘤形成 。 一般情况下,这种异常增殖是有限的,不会向恶变方向转化 。

       【病理]

       脑部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胶质增生性硬化结节,广泛出现于大脑皮质、白质 和 室管膜下 。 结节

       可使脑回增宽、变白、变硬,大小从 5mm -3cm 不等,断面上灰、白质分界不清,常伴有钙质沉积,可出

       现异位症及血管增生等 。 硬化结节凸入脑室内可形成特有的白色和(或)粉红色的烛泪样肿块,阻塞

       室间孔、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底时可引起脑积水 。 这种结节也可见千基底核、丘脑和小脑,脑干和

       脊髓受累罕见 。 显微镜下,这些结节是由胖大的纤维性星形细胞交织排列构成 。 在大脑皮质和基底

       核处,可见到巨大或成气球样的细胞,难以分清是神经元或胶质细胞 。 皮肤改变主要是皮脂腺瘤,由

       皮肤神经末梢、增生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 眼部可见视网膜上的晶状体瘤,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所

       构成 。 其他脏器病理改变如心、肝、肾、肺等也可发生错构瘤、骨质硬化和囊性变 。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是在 2 -3 岁内出现明显的智能减退和癫病发作 。 不同的皮肤损害可在不同年龄段出

       现,面部损害通常是在 4-10 岁出现,以后逐渐加重 。 智能减退、癫病发作和皮肤损害程度可以是不

       平行的 。

       1. 神经系统损害 癫痛发作是主要症状 。 婴儿期可表现为特征性的肌阵挛性痉挛发作,伴或不

       伴有脑电图的高度节律异常 。 儿童和成人主要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或复杂部分性发作 。 癫痛发作

       出现的年龄越小越易出现精神发育迟滞,如果没有癫痛发作则几乎不会出现精神发育迟滞 。 智能减

       退多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情绪不稳、行为幼稚、易冲动和思维紊乱等精神症状,但也有始终不出现智

       能减退的病例 。 根据结节发生的部位,还可以有相

       应脑区的症状和体征 。

       2. 皮肤损害 色素脱失斑是最早的皮肤改

       变,出生时即存在,通常是线状分布于躯干和肢体,

       呈椭圆形,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 3 个以上长度

       超过 1cm 的色素脱失斑提示诊断 。 90% 以上患儿

       到 4 岁时有明显的皮脂腺瘤 。 所谓的面部皮脂腺

       瘤,实际上是血管纤维瘤,主要分布在鼻唇沟、颊部

       和颊部,偶尔出现于前额和头皮处,呈粉红色或淡

t~之;?  棕色表面光滑的蜡样丘疹(图 20-4) 。 10 岁以后患  图 20-4 面部皮脂腺瘤

       儿可出现明显的鲨革样斑,常见千腰祗部,它是 一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