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6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456

446  第二十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hromatosis , NF)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 一 ,它是

     基因缺陷使神经峭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 。 最主要的两个临床表现是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多

     发的神经纤维瘤,除此之外,还可伴有骨、内分泌腺或其他脏器的先天性异常 。 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

     定位,目前最常见的两种神经纤维瘤病是 I 型 (NF I) 和 I[ 型 (NF I[) 。 NF I 由 von Recklinghausen

     (1882 年)首次描述,主要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外显率几乎是

     100%, 基因定位千染色体 17qll. 2, 患病率为 (30 -40)/10 万; NFI[ 主要是 20 岁左右出现双侧听神经

     瘤,皮肤改变很轻,故又称为中枢神经纤维瘤或双侧听神经瘤病,基因定位千染色体 22q12 。

     【病因和发病机制】

     NF I 基因组跨度 350kb,cDNA 长 11kb, 含 56 个外显子,编码 2818 个氨基酸,组成 327kD 的神经

     纤维素蛋白 (neurofibromin) , 分布在神经元; NF I[ 的致病基因为 merlin( 或称 schawannomin) 。 这两个

     基因的产物是肿瘤抑制因子,当 NF I 基因出现易位、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或 NF I[ 基因缺失突变后,

     导致来源于神经峭的细胞成分如施万细胞、黑色素细胞、神经内膜的成纤维细胞以及皮肤和神经的细

     胞在多个部位过度增殖,黑色素细胞功能异常而致病 。

     【病理]

     主要特点是外胚层神经组织发育不良、过度增生和肿瘤形成 。 NF I 神经纤维瘤好发千周围神经

     远端、脊神经根,尤其是马尾;脑神经多见千听神经、视神经和 三叉神经 。 脊髓内肿瘤包括室管膜瘤和

     星形胶质细胞瘤,颅内肿瘤最常见为脑胶质细胞瘤 。 镜下见细胞有时 呈 梭状排列,细胞核 呈 栅栏状 。

     皮肤肿瘤的特点是表皮很薄,基底层可以色素化或非色素化 。 真皮层的胶原和弹力蛋白被疏松排列

     的结缔组织细胞所取代 。 皮肤色素斑内的黑色素细胞数 量是 正常的,只是黑色素体增多 。 2% -5%

     的肿瘤有恶变的可能,在外周形成肉瘤;在中枢形成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 NF I[ 多见双侧听

     神经瘤和多发性脑膜瘤,瘤细胞排列松散,巨核细胞常见 。

     【临床表现】

     1. 神经纤维瘤病 I 型

     (1) 皮肤症状

     1) 皮肤牛奶咖啡斑:是具有诊断性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 。 大多数出生时已有,

     形状大小不 一 ,边缘不整,不凸千皮面,好发千躯干非暴露部位;皮肤牛奶咖啡斑(图 20-2) 数量在

     6 个以上,青春期前直径 >5mm, 青春期后直径 >15mm, 对 NF I 具有诊断价值 。

     2) 雀斑和色素沉着:腋窝、腹股沟(在出生时罕见,在儿童期

     和青春期出现)和乳房下的雀斑样或弥漫性色素沉着,以及小圆

     形白点也是特征之一 。 面积大而色黑的色素沉着常伴有下面的

     丛状神经纤维瘤,位于中线者则提示可能存在脊髓肿瘤 。 雀斑的

     面积比牛奶咖啡斑小,出现时间晚 。

     (2) 神经症状:神经纤维瘤也是此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

     现 。 常见的神经纤维瘤有:

     1) 皮肤或皮下肿瘤:最常见 。 皮肤肿瘤位千皮内,形成软或

     硬的丘疹,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形状各异,无蒂或有蒂 。

     颜色呈肉色或紫罗兰色,丘疹顶端有黑头粉刺,按压的时候,软瘤

     可以陷进皮内 。 皮下肿瘤(图 20-3) 有两种形式, 一 种是分散附着

     千一条神经上的硬结节,可以移动,也可以引起疼痛、压痛、放射

     痛或感觉异常;一种是神经千及其分支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常伴

     有皮下组织的过度生长,称为丛状神经纤维瘤或称神经纤维瘤性           图 20-2 牛奶咖啡斑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