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3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93
第十六章脊髓疾病 383
(3) 胃液中缺乏游离胃酸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或饭前服稀盐酸合剂 lOml,3 纷
次/日 。
3. 康复治疗 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辅以针炎、理疗等 。
[预后】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如能在起病 3 个月内积极治疗,多数可完全恢复;
若充分治疗 6 个月至 1 年仍有神经功能障碍,则难以恢复 。
第六节脊髓血管病
脊髓血管病 (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及血管畸形 三 大类。其发病
率远低千脑血管病,但脊髓内部结构紧密,因此较小的血管病变即可导致严重后果 。
【病因】
由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手术所引起的严重低血压以及脊髓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肿瘤、蛛网膜粘
连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脊髓病 。 脊髓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的破裂则可引起脊髓出血;自发性出血亦见于
血液病、肿瘤和抗凝治疗后;外伤也是椎管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 约 1/3 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合并相应
脊髓节段皮肤血管瘤、颅内血管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 。
【病理】
脊髓对缺血有较好的耐受性,轻度或间歇性缺血不会造成脊髓明显损害,完全缺血 15 分钟以上
可导致脊髓不可逆损伤 。 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胸段,因该段血供相对薄弱,脊髓后动脉左右各
一,血栓形成很少见 。 脊髓缺血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并有血管再通。
脊髓内出血可侵犯数个节段,多累及中央灰质;脊髓外出血形成血肿或破人蛛网膜下腔,引起组
织水肿、淤血及继发神经变性 。
脊髓血管畸形是由异常血管形成的网状血管团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所组成,脊髓任何节段均
有可能发生,无特别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1. 缺血性脊髓血管病
(1) 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 (spinal TIA) : 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突发起病,持续时间短暂,不超
过 24 小时,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症状 。 典型表现为间歇性陂行和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行走一段距
离后单侧或双侧下肢沉重、无力甚至瘫痪,休息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或仅有自发性下肢远端发
作性无力,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无症状 。
(2) 脊髓梗死 (spinal infarction) : 呈卒中样起病,脊髓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因发
生闭塞的供血动脉不同而分为:
1)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又称之为脊髓前 2/3 综合征。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 2/3 区域,易发生
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症状常为突发病损水平相应部位根痛或弥漫性疼痛 。 起病
时表现为弛缓性瘫,脊髓休克期后转变为痉挛性瘫,因后索 一 般不受累而出现传导束型分离性感觉障
碍,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尿便障碍较明显 。
2) 脊髓后动脉综合征:因脊髓后动脉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对血管闭塞有较好的耐受性,故该综合
征少见 。 表现为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力保存,括约肌
功能常不受累 。
3) 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节段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肌张力减低、肌萎缩,多无锥体束
损害和感觉障碍 。
2. 出血性脊髓血管病 包括硬脊膜外出血、硬脊膜下出血、髓内出血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
前两者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的症状,患者出现截瘫及感觉障碍,症状迅速加重且范围进行性扩大 。 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