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5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65
第十五章 癫 病 355
神发作)或发作后意识障碍情况下也可出现 。 自动症出现的机制可能为高级控制功能解除,原始自动
行为的释放 。 意识障碍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脑低级功能相对完整等满足了自动行为出现的条件,临
床上以复杂部分性发作自动症最常见 。
3) 表现为意识障碍与运动症状:复杂部分性发作可表现为开始即出现意识障碍和各种运动症
状,特别在睡眠中发生,可能与放电扩散较快有关 。 运动症状可为局灶性或不对称强直、阵挛和变异
性肌张力动作,各种特殊姿势(如击剑样动作)等,也可为不同运动症状的组合或先后出现,与放电起
源部位及扩散过程累及区域有关 。
(3)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可发展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或复杂部分性
发作均可泛化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
2. 全面性发作 (generalized seizure) 最初的症状学和脑电图提示发作起源千双侧脑部,多
在发作初期就有意识丧失 。
(1) 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 GTCS) : 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
是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 。 可由部分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在疾病开始即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
作 。 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随后的发作分为 三期:
1) 强直期: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 。 眼肌收缩出现眼脸上牵、眼球上翻或凝视;咀嚼肌收
缩出现张口,随后猛烈闭合,可咬伤舌尖;喉肌和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致患者尖叫 一 声,呼吸停止;颈部
和 躯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 致颈 和 躯干先屈曲,后反张;上肢 由 上举后旋转为内收旋前,下肢先屈曲后
猛烈伸直,持续 10 -20 秒钟后进入 阵 挛期 。
2) 阵挛期:肌肉交替性收缩与松弛,呈 一 张 一 弛交替性抽动,阵 挛 频率逐渐变慢,松弛时间逐渐
延长,本期可持续 30 -60 秒或更长 。 在一次剧烈阵挛后,发作停止,进入发作后期 。 以上两期均可发
生舌咬伤,并伴呼吸停止、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唾液和其他分泌物增多;
Babinski 征可为阳性 。
3) 发作后期:此期尚有短暂阵挛,以面肌和咬肌为主,导致牙关紧闭,可发生舌咬伤 。 本期全身
肌肉松弛,括约肌松弛,尿液自行流出可发生尿失禁 。 呼吸首先恢复,随后瞳孔、血压、心率渐至正常 。
肌张力松弛,意识逐渐恢复 。 从发作到意识恢 复 约历时 5 -15 分钟 。 醒后患者常感头痛、全身酸痛、
嗜睡,部分患者有 意识模糊,此时强行约束患者可能发生伤人和自伤 。 GTCS 典型脑电图改变是,强直
期开始逐渐增强的 10 次/秒棘波样节律,然后频率不断降低,波幅不断增高,阵挛期弥漫性慢波伴间
歇性棘波,痉挛后期呈明显脑电抑制,发作时间愈长,抑制愈明显 。
(2) 强直性发作 (tonic seizure) : 多见于弥漫性脑损害的儿童,睡眠中发作较多 。 表现为与强直-
阵挛性发作中强直期相似的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等,如
发作时处于站立位可剧烈摔倒 。 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 典型发作期 EEG 为暴发性多棘波 。
(3) 阵挛性发作 (clonic seizure) :几乎都发生在婴幼儿,特征是重复阵挛性抽动伴意识丧失,之前
无强直期 。 双侧对称或某一肢体为主的抽动,幅度、频率和分布多变,为婴儿发作的特征,持续 1 分钟
至数分钟 。 EEG 缺乏特异性,可见快活动、慢波及不规则棘-慢波等 。
(4) 失神发作 (absence seizure) : 分典型和不典型失神发作,临床表现、脑电图背景活动及发作期
改变、预后等均有较大差异 。
1) 典型失神发作:儿童期起病,青春期前停止发作 。 特征性表现是突然短暂的 (5 -10 秒)意识
丧失和正在进行的动作中断,双眼茫然凝视,呼之不应,可伴简单自动性动作,如擦鼻、咀嚼、吞咽等,
或伴失张力如手中持物坠落或轻微阵挛,一般不会跌倒,事后对发作全无记忆,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
百次 。 发作后立即清醒,无明显不适,可继续先前活动 。 醒后不能回忆 。 发作时 EEG 呈双侧对称 3Hz
棘慢综合波(图 15-1) 。 @
2) 不典型失神:起始和终止均较典型失神缓慢,除意识丧失外,常伴肌张力降低,偶有肌阵挛 。
EEG 显示较慢的 (2. 0 - 2. 5Hz) 不规则棘-慢波或尖-慢波,背景活动异常 。 多见千有弥漫性脑损害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