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9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339
第十四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329
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 由英国医师詹 ,OTECfi
姆士· 帕金森 (James Parkinson) 千 1817 年首先报道并系统描述 。 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 1700/
10 万,与欧美国家相似,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千女性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 (DA) 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但为何会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
亡尚未完全明了 。
1. 环境因素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发现一种嗜神经毒 1- 甲基 4-苯基 1,2 ,3 ,6- 四氢咙唗 (MPTP) 在
人和灵长类均可诱发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其临床、病理、生化及对多巴替代治疗的敏感性等特点均
与人类帕金森病甚为相似 。 MPTP 在脑内经单胺氧化酶 B(MAO-B) 催化转变为强毒性的 1- 甲基 -4-苯
基 -P比唗离子 (MPP勹,后者被多巴胺转运体 (DAT) 选择性地摄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
呼吸链复合物 I 活性,使 ATP 生成减少,并促进自由基产生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
性、丢失 。 MPTP 在化学结构上与某些杀虫剂和除草剂相似,有学者认为环境中与该神经毒结构类似
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并且通过类似的机制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 机体
内的物质包括多巴胺代谢也会产生某些氧自由基,而体内的抗氧化功能(如还原型谷胱甘肤、谷胱甘
肤过氧化物酶等)可以有效地清除这些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 。 可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中存在复
合物 I 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肤含量明显降低,以及氧化应激增强,提示抗氧化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可
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和病情进展有关 。
2. 遗传因素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发现在意大利、希腊和德国的个别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存在
a- 突触核蛋白 (a-synuclein) 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表达产物是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 。 到
目前至少发现有 23 个单基因 (Park 1 -23) 与家族性帕金森病连锁的基因位点,其中 6 个致病基因已
被克隆,即 a-synuclein(Park 1 ,4q22. 1) 、 Parkin (Park 2 ,6q26) 、 UCH-Ll (Park 5 ,4pl3) 、 PINKl (Park 6 ,
lp36. 12) 、 DJ-l(Park 7 ,lp36. 23) 和 LRRK2 (Park 8, 12p12) 基因 。 a-synuclein 和 LRRK2 基因突变呈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Parkin 、 PINKl 、 DJ-1 基因突变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UCH-Ll 基因突变最早报道
于一个德国家庭的 2 名同胞兄妹,其遗传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绝大多数上述基因突变未
在散发性病例中发现,只有 LRRK2 基因突变见于少数 (1. 5% -6. 1%) 散发性帕金森病 。 迄今已经发
现许多基因易感性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易感因素 。 目前认为约 10% 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
者为散发性 。
3. 神经系统老化 帕金森病主要发生千中老年人, 40 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神经系统老化与发
病有关 。 有资料显示 30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始呈退行性变,多巴胺能神经元渐
进性减少 。 尽管如此,但其程度并不足以导致发病,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也只是少数,所以神经系统老
化只是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 。
4. 多因素交互作用 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 。 除基因突
变导致少数患者发病外,基因易感性可使患病概率增加,但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
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炎性和(或)免疫反应、钙
稳态失衡、兴奋性毒性、细胞凋亡等机制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才会导致发病 。
【病理】
1. 基本病变 主要有两大病理特征,其一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色素的神经元
大量变性丢失,出现临床症状时丢失至少达 50% 以上 。 其他部位含色素的神经元,如蓝斑、脑干的中
缝核、迷走神经背核等也有较明显的丢失 。 其二是在残留的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
小体 (Lewy bodies) , 由细胞质蛋白质所组成的玻璃样团块,其中央有致密的核心,周围有细丝状晕圈 。
a- 突触核蛋白、泛素、热休克蛋白是形成路易小体的重要成分,阐明这些重要成分的改变在帕金森病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 近年来 Braak 提出了帕金森病发病的六个病理阶段,认
为病理改变并非由中脑黑质开始,而是始于延髓 IX 、 X 运动神经背核、前嗅核等结构,随疾病进展,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