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18

8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二、内 襄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

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 。 在水平切面上,内囊

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                   额桥束
膝部 。

       内桽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行

纤维是丘脑内侧核至额叶皮质的纤维(丘脑前

辐射),下行纤维是额叶脑桥束(额桥束);内襄

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连处,皮质延髓束于此通                                 尾状核头
过;内囊后肢位千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依前后顺

序分别为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者靠前,支配下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
肢者靠后)、丘脑至中央后回的丘脑皮质束(丘

脑中央辐射),其后为听辐射、颖桥束、丘脑后辐

射和视辐射等(图 2-5) 。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 完全性内涵损害 内囊聚集了大量的

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                 图 2-5 内 囊的纤维束
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及偏盲,谓之“ 三偏"综合征,多见千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

2. 部分性内囊损害 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 一 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 1 - 2 个或更多

症状 。

三、基底神经节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基底神经节 (basal ganglia) 亦称基底核 (basal nucleus) , 位 千 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

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图 2-6 、图 2-7), 另外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也参与基底核系统的组成 。 尾

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两部分 。 尾状核和壳核种系发生较晚,称为

新纹状体;苍白球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杏仁核是基底神经节中发生最古老的部分,称为古纹状

体 。 基底核是锥体外系统的中继站,各核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其经丘脑将信息上传至大脑皮质,

又经丘脑将冲动下传至苍白球,再通过红核、黑质、网状结构等影响脊髓下运动神经元 。 基底神经节

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苍白球                     丘脑           基底核病变主要产生运动异常(动作增多或减
                              少)和肌张力改变(增高或降低) 。
                         尾状核
                        壳核         1. 新纹状体病变 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过
                     杏仁核
                              多综合征,主要产生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和偏身
                              投掷运动等 。 壳核病变可出现舞蹈样动作,表现为

                              不重复、无规律和无目的急骤运动;尾状核病变可出

      图 2 - 6 基底核结构           现手足徐动症,表现为手指、足趾的缓慢如蚚蛹蠕动
                              样动作;丘脑底核病变可出现偏侧投掷运动,表现为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