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第九版生物化学
P. 196

第八章 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    181

       利用核素标记氨基酸的示踪实验证明,上述营养学研究的结果是正确的 。 各种氨基酸脱氨基后                                                                         岔 kk y , 2 018
产生的 a-酮酸结构差异很大,其代谢途径也不尽相同,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 CoA( 生酮氨基
酸)和丙酮酸及三狻酸循环的中间物,例如 a-酮戊二酸 、 草酰乙酸 、 延胡索酸及骁珀酰 CoA 等(生糖氨
基酸) 。

       综上所述,氨基酸的代谢与糖和脂质的代谢密切相关 。 氨基酸可转变成糖与脂质;糖也
可以转变成脂质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的碳架部分 。 由此可知,三狻酸循环是物质代谢船总,枢
纽,通过它可以使糖 、 脂肪酸及氨基酸完全氧化,也可使彼此相互转变,构成一个完整的代谢
体系 。

第三节氨的代谢

      体内代谢产生的氨及消化道吸收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 。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氨水平在 47 ~
65μ,moVL 。 氨具有毒性,特别是脑组织对氨的作用尤为敏感 。

一、血氨有三个重要来源

(一)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均可产生氨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 胺类的分解也可以产生氨 。 其反应如下:

RCH2NH2 胺氧化酶:. RCHO+NH3

      (二)肠道细菌作用产生氨
       蛋白质和氨基酸在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下可产生氨,肠道内尿素经细菌尿素酶水解也可产生氨 。
肠道产氨量较多,每天约为 4g 。 当腐败作用增强时,氨的产生 量 增多 。 肠道内产生的氨主要在结肠吸
收入血 。 在碱性环境中, NH4 +易转变成 NH3, 而 NH3 比 NH4 +易于穿过细胞膜而被吸收 。 因此肠道偏
碱时,氨的吸收增强 。 临床上对高血氨病人采用弱酸性透析液作结肠透析,而禁止用碱性的肥皂水灌
肠,就是为了减少氨的吸收 。
      (三)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谷氨酸和氨,这部分氨分泌到肾小管管腔中与尿中
的 H 十结合成 NH4 +, 以按盐的形式由尿排出体外,这对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 酸性
尿有利于肾小管细胞中的氨扩散入尿,而碱性尿则妨碍肾小管细胞中 N 儿的分泌,此时氨被吸
收入血,成为血氨的另一个来源 。 因此,临床上对因肝硬化而产生腹水的病人,不宜使用碱性利
尿药,以免血氨升高 。

二、氨在血液中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形式转运

       氨在人体内是有毒物质,各组织中产生的氨必须以无毒的方式经血液运输到肝合成尿素,或运输                                                                          沺@
到肾以按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 现已知,氨在血液中主要是以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进行转运 。

      (一)氨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从骨骼肌运往肝
      骨骼肌主要以丙酮酸作为氨基受体,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丙氨酸进入血液后被运往肝 。 在
肝中,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生成丙酮酸,并释放氨 。氨 用千合成尿素,丙酮酸经糖异生途径生
成葡萄糖 。 葡萄糖经血液运往肌肉,沿糖酵解转变成丙酮酸,后者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丙氨酸和
葡萄糖周而复始的转变,完成骨骼肌和肝之间氨的转运,这一途径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alanine-
glucose cycle) (图 8-7) 。 通过这个循环,骨骼肌组织中氨基酸的氨基("氨")以丙氨酸形式运往肝,同
时,肝又为骨骼肌提供了生成丙酮酸的葡萄糖 。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