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62

52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受到破坏,引起肌张力改变 。当 中枢下行纤维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时,就引起

肌张力增高;而脊髓参与牵张反射的结构受损则出现肌张力降低 。

(三)锥体外系统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 (extrapyramidal system) 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

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 。 目前锥体外系统的解剖生理尚不完全明了,其结构复杂,纤维联系

广泛,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红核 、 黑质、脑桥、前庭

核、小脑、脑干的某些网状核以及它们的联络纤维等 。 这些结构共同组成了多条复杂的神经环路:

心皮质—新纹状体一苍白球一丘脑—皮质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一脑桥—小

脑—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一黑质一新纹状体环路; ?小脑齿状核一丘脑一皮质—脑桥一小脑

齿状核环路等 。

狭义的锥体外系统主要指纹 状 体系统,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丘脑

底核,总称为基底核 。 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发出的纤维,止于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由此发出

的纤维止于旧纹状体(苍白球),旧纹状体发出的纤维分别止于红核、黑质、丘脑底核和网状结构等

处 。 由红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红核脊髓束,由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组成网状脊髓束,均止千脊髓前角运

动细胞,调节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图 2-45) 。

                           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

                          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及反射

                          性运动,如走路时两臂摇摆等联带动作、表情运动、防御

                          反应和饮食动作等 。 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在运动功能

                          方面是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锥体外系统使肌肉保

                          持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统才能完成某些精确的随

                          意运动,如写字、绘画及刺绣等 。 另外锥体外系统对锥体

                          系统有 一 定的依赖性,如有些习惯性动作先由锥体系统

                          发动起来,再在锥体外系统的管理下完成,如上述走路时

                          两臂摆动的联合动作及表情动作等 。

                           锥体外系统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

                          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

                          肌张力增高综合征,如帕金森病;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

图 2-45 纹状体系统纤维联系          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综合征,如小舞蹈病;丘脑底
                          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 。

(四)小脑

小脑是协调随意运动的重要结构,它并不发出运动冲动,而是通过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

前庭、脑干、基底核及大脑皮质等部位联系,达到对运动神经元的调节作用 。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

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 。 小脑受损后主要出现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 。 小

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损伤定位详见本章第一节“六、小脑” 。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运动系统病变时,临床上常常产生瘫痪、肌萎缩、肌张力改变、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症状(详

见第三章) 。 其中运动传导通路受损可以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大类,本

节主要叙述两种瘫痪的定位诊断 。

(一)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腿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

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病变时瘫痪的特点为:

1. 皮质型 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