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第九版神经病学
P. 180

170  第 七 章 神经系统疾病 的诊 断原 则

     变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额叶损害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局限性癫病、运动性失语、认知功能障
     碍等症状;顶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质型感觉障碍、失读、失用等;颖叶损害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感觉
     性失语、精神运动性癫病等;枕叶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受损、皮质盲等 。 此外,大脑半球深部基底核的
     损害,可以出现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及不自主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 。

           (二)脑干病变
            一 侧脑干病变多表现有病变同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或病
     变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其病变的具体部位根据受损脑神经平面而作
     出判断 。 脑干两侧或弥漫性损害时常引起双侧多数脑神经和双侧长束受损症状 。
           (三)小脑病变
            小脑躬1 部损害主要引起躯干的共济失调,小脑半球损害则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 有时可出
     现小脑性语言和辨距不良 。
           (四)脊髓病变
            脊髓横贯性损害常有受损部位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呈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截
     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尿便功能障碍 。 可根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深浅反射
     的改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大致确定脊髓损害的范围 。 脊髓的单侧损害,可出现脊髓半切损害综
     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深感觉减退或丧失 。
     脊髓的部分性损害可仅有锥体束和前角损害症状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亦可仅有锥体束及后索损害
     症状如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或可因后角、前联合受损仅出现节段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轻触觉保
     留,呈分离性感觉障碍,如脊髓空洞症 。
           (五)周围神经病变
            由千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受损时在其支配区有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的症状 。 运动障碍为下运动
     神经元性瘫痪,感觉障碍的范围与受损的周围神经支配区 一 致 。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
     的运动、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
           (六)肌肉病变
            病变损害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肌无力,另外还有病态性疲劳、肌痛与触痛 、
     肌肉萎缩、肌肉假性肥大及肌强直等,无明显的感觉障碍 。

           二、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是确定疾病病因(性质)的诊断,它建立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将年龄、性别、病史特点、
     体检所见以及各种神经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合在 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 病史中特别要重视起病急缓和
     病程特点这两方面资料 。 一 般而言,当急性发病,迅速达到疾病的高峰,应考虑血管病变、炎症、外伤
     及中毒等;当发病缓慢隐匿且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明显缓解现象,则多为肿瘤或变性疾病;发病形式
     呈间歇发作性,则多为癫痛、偏头痛或周期性瘫痪等 。

            现将神经系统几类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列述千下,为临床定性诊断作参考:
           (一)血管性疾病
            起病急骤,症状在短时间内(数秒、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达到高峰 。 多见于中、老年人,既往常
     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病史 。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
     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失语等 。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磁共振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等影
     像学检查可获得比较确切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如各类脑血管病 。
           (二)感染性疾病
            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病情多于数日、少数千数周内达到高峰,伴有畏寒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加
     或血沉增快等全身感染中毒的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较广泛 。 针对性地进行血及脑脊液的微生
     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有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感染的性质和原因 。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