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第九版生物化学
P. 143

128 第二篇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即 NADH 和 FADH2 通过线粒体呼吸链逐步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水,电子传递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逐步
    释放,此释能过程驱动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所以 NADH 和 FAD比的氧化过程与 ADP 的磷酸化过程
    相偶联,因而称之为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 I 、皿、 W 内  癹 kky,2018  癹 kk y,2018

           氧 化磷酸化在线粒体中进行,包含两个关键过程,一是电子传递,二是将电子传递过程中 释放的
    能量用于产生 ATP, 使能量通过 ATP 被储存起来供机体使用 。 成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所能合成 ATP
    的分子数可反映该过程的效率 。 理论推测,将呼吸链中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使 ADP 磷酸化的部位称
    之为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也就是能够生成 ATP 的部位,可根据下述实验方法及数据大致确定 。

         ( - ) P/0 比值

           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 l 个氧原子生成 1 分子 H20, 其释放的能量使 ADP 磷酸化合成

    ATP, 此过程需 要消耗氧和磷酸。 PIO 比值 (phosphate/ oxygen ratio) 是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 1/
    2mol 02 所需磷酸的摩尔数,即所能合成 ATP 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 ATP
    分子数) 。

          实验证明,丙酮酸等底物脱氢反应产生 NADH+W, 通过 NADH 呼吸链传递, PIO 比值接近 2. 5,
    说明一对电子传递给 l 个氧原子需消耗约 2.5 分子的磷酸,因此 NADH 呼吸链可能存在 3 个 ATP 生
    成部位 。 而唬珀酸脱氢时, PIO 比值接近 1.5, 说明骁珀酸呼吸链可能存在 2 个 ATP 生成部位 。 根据
    NADH 、唬珀酸呼吸链 PIO 比值的差异,提示在 NADH 和泛酣之间(复合体 I) 存在 1 个 ATP 生成部
    位 。 抗坏血酸底物可以直接通过 Cyt C 传递电子进行氧化,其 PIO 比值接近 1, 推测 Cyt C 和 02 之间
    (复合体 N) 存在 1 个 ATP 生成部位 。 由此推测另 1 个 ATP 生成部位应在 Q 和 Cyt C 之间(复合体
    ill) 。 所以,复合体 I 、 ill 、 W 可能是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用于产生 ATP 。 一对电子经 NADH 呼吸
    链传递, PIO 比值约为 2. 5, 生成 2.5 分子的 ATP; 一对电子经唬珀酸呼吸链传递, PIO 比值约为 1. 5,
    可产生 1.5 分子的 ATP 。

          (二)自由能变化
           根据热力学公式, pH 7.0 时标准自由能变化 (~G) 与还原电位变化 (~E, 标准还原电位表示物质
    对电子的亲和力,还原电位高更易千接受电子)之间有以下关系:

                 6.G=-nF6.E

           n 为传递电子数; F 为法拉第常数 (96. 5kJ/mol·V) 。
          从 NAD 十到 Q 之间测得的还原电位差约 0. 36V, 从 Q 到 Cyt C 电位差为 0.19V, 从 Cyt a 、 a3 到分子
    氧为 0. 58V, 分别对应复合体 I 、皿 、 W 的电子传递 。 计算结果,它们相应释放的 LiG 分别约为 69. 5kJ/
    mol 、3 6. 7kJ/mol 、 112kJ/mol, 而生成 lmol ATP 约需要 30. 5kJ, 可见复合体 I 、皿、 W 传递一对电子释放
    的能量能够满足生成 ATP 所需的能量。需要指出的是,偶联部位并非意味着这三个复合体是直接产
    生 ATP 的部位,而是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能满足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的需要 。
           电子传递过程中,一对电子经复合体 I 、 皿 、 W 传递分别向膜间隙侧泵出 4H+ ~ 4H+ 和 2H+, 共 10
    个 H飞 由于线粒体内膜的不通透性,导致内膜两侧的 W 浓度和电荷的差异 。 因此,呼吸链蛋白质复
    合体的质子泵功能形成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储存了电子传递过程释放的部分能量 。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

@记         1961 年,英国科学家 MitchellP 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阐明了 氧化磷酸 化
    的偶联机制 。 其基本要点是:心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释放的能量,通过复合体的质子泵功能,转运 H+
    从线粒体基质到内膜的胞质侧;@由于质子不能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返回基质,从而形成跨线粒体内
    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 (W 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质子的电化学梯度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